11月11日,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至大通县良教乡上甘沟村山顶时,一派美景映入眼帘,一层层梯田犹如大山的石阶,从那遗留在田地间的麦梗中,可以想象到丰收时节那沉甸甸的麦穗。“我们脚下是一个2000方的蓄水池,它将北川河水引上来,再以自流方式灌溉农田,眼前这9000亩梯田就是治理中平整出来的现代农业标准化农田。”大通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实施方的工作人员说。就在几年前,记者脚下的这座山体,因多年不间断开采,导致其千疮百孔、弃渣遍地、粉尘四起。 说起大通煤矿的开采历史,足有百年,曾经它为青海省工业民用煤炭能源供应提供了基本保障,为青海省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历经百年的煤炭资源开发后,矿区地表大范围沉降,煤矿弃渣矸石压占土地、房屋建筑墙体开裂坍塌损坏严重、农田塌陷生产力下降和废耕,复杂而突出的历史遗留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直接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为了有效改善大通煤矿地质环境,我们从2012年6月起,开始对这里实施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工程预算总投资3.9亿元,分三年完成13.85平方公里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已经完成了近2/3的工程治理量。”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调研员刘红星介绍道。 从上甘沟村,到下甘沟村、白崖沟,再到小煤洞沟,在这百年煤矿区,昔日最多曾有18家、19家的小煤窑。如今,这里所有的井口已经用混凝土进行了封堵,138万方的煤矿弃渣矸石也已被清理干净,看不到任何昔日小煤矿的踪影。记述历史的只有白崖沟那一片昔日的村庄,一条条爬在墙壁外体的裂缝、一根根支撑着墙体重量的圆木柱,它们昔日的主人早已搬到了山下的新村,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小煤洞沟有一片平整出来的大空地,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董发辉没有见到记忆中的大片弃渣矸石,他说:“我记得那弃渣矸石犹如一座座小山,一阵风过去就是尘土漫天。”对此,刘红星介绍说,在整治过程中,他们推平了这里高出地面10米的弃渣矸石堆,在反复压实的基础上,复填了土壤,让这里的环境适宜耕种,同时,还对堵塞沟道的废渣进行了清理,修建了排洪渠和拦挡坝,使这一区域的行洪能力得到恢复和提升。“2015年的夏天,这里将会被种植上树苗、绿草,今后还将计划建设一个矿山公园,让那段矿山文化得以留存。大通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在全国20个示范工程中排名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