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牦牛山下那些民生事儿

14.11.2014  12:38
11月12日,记者前往大通县牦牛山,发现这个与老爷山隔东峡相望的地方发生了一些变化,昔日依山坡而建的低矮破旧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布满云杉、灌木的绿化带;东峡河沟成堆的生活垃圾也无影无踪,清澈的河水向着北川河奔流。据该县国土局、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昔日居住在斜坡下的132户居民也都住进了光明路安置小区,而这些都得益于牦牛山不稳定斜坡防治工程的实施。 牦牛山不稳定斜坡北起光明路向南,途经光明桥十字路口,东至向阳路,全长2.09公里,坡体最大高差272米。长期以来,在自然和人为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山体地质环境产生了变化,经常发生崩塌、落石等灾害,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昔日曾居住在山脚下的一居民告诉记者,去年8月的一天夜里,大通下起瓢泼大雨,“幸好当地政府及时把我们从家里叫了出来,要不,那晚石头滚下来我们可就惨了。” 据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隐患,我省对这一地区实施了牦牛山不稳定斜坡防治工程,工程涉及光明路、向阳路两个区域,工程队不仅在山体上布满了犹如渔网般的防护网,更是在岩石上钉了钉子,一根根几十米长的锚锁被密密麻麻地钉入山体,有效防止了岩石滚落。居住在光明路坡脚下的132户居民,也从狭窄低矮破旧、没有上下水的旧屋中搬出,住进了亮堂的楼房。 如今,大通县林业局在搬迁区内种上了各类苗木,昔日堆放在河道、空地上的垃圾也被悉数清理,东峡河穿流而过的牦牛山下是一片新绿色,一位在当地生活了60多年的老汉说:“牦牛山的生态又回到了30年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