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马场村有只“火老虎”

20.02.2017  16:11

  村民争相从“神虎”身下钻过,以求讨个好彩头。

  神虎“踏煞”

  所有演员扮好“身子”,开始请“神虎”下山。

  “神虎”俯瞰村庄

  青海新闻网讯 元宵节在青海民间历来深受重视,期间要进行跳火堆、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喜庆热闹程度可与春节相媲美,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而坐落于大通县明长城脚下,老爷山北麓的朔北藏族乡马场村将跳火堆和舞老虎这两个民俗完美结合,形成在河湟地区甚至在全省独具一格的“火老虎”表演形式,将“闹元宵”中的“闹”字阐释得淋漓尽致。

   元宵独特的民俗活动

  元宵节下午五时许,虽然太阳西斜,但马场村村中却分外热闹。女人们围在灶台旁准备着一桌丰盛的饭菜,男人们则忙着在村子的“玛尼康”前准备“火老虎”表演的道具,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在自家门口和巷道内三步一堆的放好麦草——所有的准备都为了迎接夜幕的降临。

  一切准备就绪。借着夕阳的余晖,所有舞火虎的演员带着准备好的道具,快速登上村子西北部的尕坡山头,在尕坡顶完成装扮“身子”,再经过点灯降香、煨桑叩拜、化裱奠酒、山神祈祷等仪式后,“山神”在四位“僮子(罗汉)”簇拥下,带领神虎呼啸下山向村中舞去,山下村民在喧天锣鼓声中神情庄严地迎接神虎下山降福。这座小丘虽说名为“尕坡”,但却是一处十分陡峭的山体,神虎扮演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登山基础,很难从尕坡下山。因此,体力是神虎扮演者需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天色逐渐暗去,村中老人早已在村口摆好“接桌”(为迎接贵客的到来特意在方桌上铺上红布,在河湟地区,家中遇红白事时都会摆“接桌”)迎接神虎下山进村。经过简单的迎接仪式后,神虎正式进入村庄。

  神虎进村后的第一站便是村子的玛尼康,举行正式的迎接仪式。此时玛尼康周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玛尼康内佛灯通明,桑池内桑烟弥漫,全体村民围跪在玛尼康外。在锣鼓的和鞭炮的节奏下,神虎开始沿玛尼康左右各转三圈,随从神虎的四罗汉跟随锣鼓的节奏开始祭拜天地。

  接下来是仪式的重头戏。山神坐在玛尼康前,神虎、罗汉面向山神跪立,这一刻,锣鼓、鞭炮、人们的喧闹声戛然而止。山神开始手中云扫(类似牛毛掸子),口唱“山神词”,山神说词唱词演词祝词祷词,清一色用百姓语气。俚语连珠,妙趣横生。山神每唱一句“山神词”,锣鼓便敲打一下,而神虎也会相应的抖抖身上的铃铛,表示已经意会。待山神唱完“山神词”后,锣鼓声、鞭炮声继续开始响起。

  表演“火老虎”,最重要的便是火。神虎离开玛尼康开始在本村街道、巷道里边行走边舞,人们将这一过程称为“踏煞”。神虎所到之处,人们前呼后拥,摆香案,设供品,放鞭炮迎接,顶礼膜拜,人们争相从神虎身下钻过,以求讨个好彩头。这时人们也开始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草堆,跟随神虎跳过熊熊的火焰,他们坚信神虎经过的地方来年定会五谷丰登,万事如意,而火焰则能消除一切灾难。在“踏煞”过程中,神虎还会进入到民居进行“踏煞”,这一过程称为“接老虎”,山神会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唱出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

  村子在逐渐扩大,村庄户数也逐渐增多,“接老虎”也已成为马场村春节时期不可或缺的文化组成部分,因此,如今的“火老虎”“踏煞”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五六点钟。待活动结束,演员在玛尼康内按仪式卸完身子,称为“回神”,其后,负责人要将道具封箱保存,以备在来年使用。

   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

  今年84岁的村民唐永寿老人扮演山神已有30多年了,被人们尊称为“老山神”。据唐永寿介绍,马场村在明朝时期为军马养殖基地,村庄东部保留完整的烽火台和明长城遗址是其最好的佐证,而“火老虎”这种表演形式在马场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关于“火老虎”的形成,村中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那年正月十五清晨的马场村被一层薄雪覆盖,当人们睁开惺忪的睡眼准备扫除门前积雪时,却被雪地上的大型猛兽脚印,因为在三年前,他们也看到了同样的一幕。三年前,村中青年沿着雪地上的脚印搜寻,最终在老爷山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一头豹子,然后将其交由本地广惠寺(广惠寺原名郭莽寺,位于距离大通县城东北部十五公里的东峡镇衙门庄)处置。三年后,这种脚印再次出现在村中,村民原以为该脚印与三年前的一样,于是按照三年前的方法循着雪地上的足印搜寻,但这次的搜寻结果让人匪夷所思。

  经过寻找发现,足印消失在老爷山的鸽子洞内。奇怪的是在鸽子洞内除了几只野鸽之外村民并没有发现其他动物,更奇怪的是,足印只进不出。之后村民继续循着足印返回,最终在村子西北部的后岭尕坡上发现了足印的起点。对于凭空出现和消失的足印,村民无法理解,广惠寺活佛认定为该足印为西岳华山之老虎所留,并认定为老虎是山神派来庇佑村子的。

  对于神虎之说,起初并没有引起村民的重视,但是之后发生的事让村民对此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思想转变。据说自从神虎进入鸽子洞后,都没有野鸽再次进入该洞,久而久之便成了如今老爷山景区著名的老虎洞景点,如今拜老虎洞已成为大通县民间求子的传统习俗。而且次年马场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庄发展迅速。人们相信这就是山神派来庇佑村庄的神虎,于是便仿造老虎,按照当年神虎的足迹在村庄进行表演“火老虎”,从此这一活动风靡流行,逐渐成为马场村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火老虎”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清同治年间河湟地区发生了第二次河湟事件,马场村也没有幸免,道具不幸被毁,“火老虎”这一表演形式也被迫中断了几十年。之后,在村中老人的主持下“火老虎”才得以延续。因为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只能由蒸笼代替神虎头。1953年,“火老虎”再次中断,曾经代替神虎头的道具蒸笼也进入食堂,最后充当了燃料。1982年,在唐永寿和几个伙伴的主持下“火老虎”重新“复活”,村中雕刻艺人从山中取来一大块黄土坷垃,经过雕刻形成虎头模型,再用报纸层层用浆糊糊制而成,最后用颜料勾勒出虎头的威严形状。虽然此次的虎头道具采用最平常的材料和最简单的工序制作而成,但人们却倍加珍惜。在铜制虎头道具已替代传统道具的今天,传统道具所散发出的魅力却依旧不减。

  由于身体原因,唐永寿老人被儿女接回互助县城居住。虽说已有近十年没有担任“山神”角色,但为了能将这一民俗传承,今年他特意赶到村里,亲自扮演山神角色指导“火老虎”的每一个细节。

  84岁的高龄,虽然老人行动稍显不便,“踏煞”过程中需要搀扶,但他思路清晰,“唱词”总能深入人心。 “‘火老虎’中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意义,‘踏煞’的路线也是按照当时神虎走过的路线严格执行,不能因为经济条件的发展把老祖宗们留下的这么宝贵的东西变味。”这是老人的担忧,也是他这次专程赶来的最重要原因。其实,老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如今在村中能够说出“火老虎”演变和“山神”说唱祠的人已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