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央秀姆草原的“天使”——记达日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吴敏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但只要提起她的名字,世代生活在格萨尔的故乡——玛央秀姆草原的藏族群众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达日县是藏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是生活在这里群众的生命线。如今,在这片热土上盛开着朵朵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达日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吴敏就是其中的一朵。
“藏族群众用大草原的情怀接纳了我”
初冬的达日空气稀薄,寒风凛凛。记者见到吴敏时,她正抱着一个四岁的藏族小男孩亲吻他的小脸颊。她用简单的藏语问小男孩的爷爷:“子健最近身体好吗?生病了没有?”孩子的爷爷乐呵呵地一个劲儿说:“没有”、“没有”。
“一个藏族小孩怎么起的是汉语名字?”看到记者疑惑的眼神,吴敏笑着解释:“这孩子的名字是我取的。”
原来这位藏族小男孩的全名叫“索南子健”,是吴敏曾经看过病的一个小患者。四年前,刚出生的小子健由爷爷从玛沁县优云乡带到达日县人民医院看病。因为家境窘迫,孩子的父母又外出放牧,爷爷不会照顾,到医院时,小子健已经奄奄一息。吴敏看孩子极度缺乏营养,当即就自己花钱买来奶粉,教爷爷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在她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下,没过两天,小子健居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爷爷百感交集,不知道该用哪种方式表达感激之情。后来想了半天,通过翻译告诉吴敏:“我孙子的命是你给的,你就给我孙子起个名字吧!”拗不过老人的坚持,吴敏仔细想了想说:“那就叫子健吧,希望他一直能健健康康”。“索南子健”的名字由此而来。
一个貌似普通的名字背后原来还有这么一段温情的故事,这不仅仅只是个名字,更是民族团结的见证。记者开始重新打量眼前这位看上去娇弱秀气的汉族女“曼巴”。
吴敏,1979年出生,乐都人,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9年7月从青海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达日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
达日县总人口3万多人,以藏族为主。这个地方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一年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风雪弥漫的状态,气候寒冷,空气稀薄。“能呆在这里就是一种奉献,更别说长期在这里工作。”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吴敏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一呆就是15个年头呢?
在县人民医院废弃的职工宿舍,记者看到了吴敏刚来医院时住的房子。不足十平方米的平房只有窗框,屋顶破旧的瓦砾已经掉落得七零八碎,木质的房门已经变形,根本关不上。“我刚住进来时,晚上睡觉能看到星星,就找铁皮把天花板的洞补一补。门关不上就用橡胶皮把门缝堵上。窗户没玻璃就用塑料代替。上厕所的地方离住处很远,要走五六分钟才能到。取暖要靠牛粪,用水也得去离宿舍几公里外的黄河边。”
刚来县人民医院第一年的冬天很冷,吴敏每晚睡觉前都要把被子放炉边烤热,然后连衣服都不脱就钻进去。等第二天早上起床,牙膏、擦脸油、洗脸水都被冻住了。再看看当年的县人民医院——一栋年久失修的两层楼,没有专业科室,更没有现代医疗设备。“因为经常停电,我们给患者看病经常点蜡烛。看病就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老三样。整个医院专业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就只有我一个人。”
如此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再加上语言不通,让刚从大学校园出来的吴敏偷偷哭了好几次,她甚至想着往老家乐都调工作。可是随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彻底打消了她的念头。
一次下班回家,发现家里的牛粪烧完了,天色已晚没地方去买。正当吴敏做好晚上挨冻的准备时,住在隔壁的一位藏族老乡却主动送来了一盆牛粪。
“虽然只是一盆不值钱的牛粪,却让我的心里热呼呼的。当地的藏族群众用大草原般的情怀接纳了我,我也要把根扎在这里,用所学的专业医学知识服务于他们。”
作为一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吴敏深知,只有患者把她当成自己人,她能真正融入到当地,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他们看好病。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基本都是藏族群众,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说汉语。在和他们的接触中,吴敏深深感到语言障碍给患者带来的不便。为了更好地和患者沟通,她利用业余时间向周围的藏族同事学藏语,买了很多关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书籍。有时她还买上水果、饮料专门去藏族同事家串门,了解藏族群众的礼仪风俗和生活习惯。时间不长,吴敏就能用简单的藏语和当地患者对话。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吴敏时时处处自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2003年入党以后,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尽一切所能为群众多做好事、做实事。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多年来,她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以自己的真诚友善灌溉着民族团结之花。
有一次,吴敏正在值夜班。72岁的岗吉老人被送到急诊室。护送的人说她胃病犯了,疼得都快失去知觉。可经过一番检查,吴敏发现岗吉老人并非是胃病,而是心脏出了问题。经过吴敏的精心治疗,岗吉老人的心率渐渐平复下来,精神状态好多了。住院期间,吴敏还经常给岗吉老人买酸奶和水果,和她聊天。岗吉老人一见到她就开心地叫她“丫头”,而且逢人就说,这个汉族“曼巴”就像我的丫头一样。
肝包虫、结核、乙肝、肺心病、心脏病是流行于当地的一些高发病例,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外,经济落后、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这些疾病高发的原因。可是每次为这些病人接诊的时候,吴敏从来不嫌脏。她不仅帮他们穿脱衣服、揉肚子,还拉着他们的手嘘寒问暖,讲解保健知识。
吴敏对藏族患者发自内心的尊重,使她拥有一群忠实的“粉丝”。在采访当中,随便问一位患者看病要找哪位大夫,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吴曼巴!”大家口口相传:“得了病,能让吴曼巴治,那是福气!”不少达日周边地区的藏族群众也都跑来找她看病。
“虽然习俗不同,但我们是一家人”
在为广大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吴敏还演绎了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达日县卫生和人口计生局局长朱振华永远忘不了——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吴敏第一个主动请缨,要求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救援第一线,她那忙碌而单薄的身影时而穿梭在临时搭建的病房里,时而奔忙在巡诊队伍中,时而闪动在药物的发放点。短短几天,经吴敏亲手处理的伤员就有300多个。
在一次巡诊过程中,吴敏发现,才6个月大的谢热拉毛哭闹不止。地震夺走了她父母的生命,因为吃不到母乳,每天只能喝点牛奶,孩子患上了腹泻伴中度脱水。吴敏把小拉毛紧紧地抱在怀里,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过她精心治疗和悉心照料,三天后孩子的病情好转。由于连续奋战,吴敏的体力严重透支,在玉树机场刚把在地震中腰椎骨折的藏族妇女德吉索毛送上飞机,她便因劳累晕倒在停机坪。经过紧急救治,当脱离危险的吴敏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打点滴时,她竟悄悄拔掉手上的针头,重新登上了开往伤病员救治点的救护车。
达日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朱福永远忘不了——
实行新医改以来,全县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很多藏族群众都不愿意参加新农合。对此,吴敏利用各种机会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产生的根源,预防措施和医疗救治目的,在充分尊重藏族群众生活习俗的基础之上,向他们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改善和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她带头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宣传单近万份,和常来医院就诊的老病号“结对子”,对他们进行医疗政策,医疗救治等知识的宣讲。
在新农合政策实施过程中,吴敏总是不厌其烦地查病历、查处方、查病情,严格杜绝过度医疗资源浪费,杜绝使用性能相同的非基本药物,杜绝无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保证简化住院、看病、出院等手续,实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让患者安心就诊医疗,免去经济困难等后顾之忧,使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暖。
和吴敏共事12年的藏族同事柔达永远忘不了——
有一次,一位藏族群众被刀砍伤,身上有三十多处伤口。正当吴敏仔细清理伤口时,伤者的家属突然对吴敏又推又打,嘴里还骂骂咧咧:”你怎么还不赶快缝针?”面对病人家属的无理取闹,吴敏耐心地给他们解释:“伤口需要消毒才能缝针,你们先别着急,相信我一定会把他治好!”在治疗过程中,起初伤者家属在旁边依然骂骂咧咧,推推搡搡,可是吴敏一直强忍着。直到伤口处理到一半时,病人家属突然转变了态度:“你这个曼巴伤口缝得好!”等把伤口彻底处理好,患者家属内疚地拉着吴敏的手说:“刚才我们太着急,你不要生气。以后你想吃什么就给我说,我给你拿来……”医院的同事看不下去,问她为什么这么软弱。吴敏却说:“病人生病了,他们和家属的心情肯定都不好,只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就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无论怎样的病人和家属,吴敏总是用微笑和耐心换取他们的信任,用真诚温暖他们的心灵。
…………
像这样的故事在吴敏身上还有很多。她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颂歌,使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多彩。当记者问到是什么信念支撑她一直这样坚持下去时,她说;“虽然我们习俗不同,但都是一家人。只要彼此理解和包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多一些忍让和宽容,必然会使我们的大家庭更加和睦。”这段朴素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的阳光。如果说医生是病人心中圣洁的天使,吴敏便是这圣洁世界里忠诚而深情的守望者。
达日县宣传部副部长仁青告诉记者,2012年医院实行综合改革,吴敏竞聘为副院长。虽然医院人员由多民族构成,但在吴敏的带动下,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全院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去年医院顺利通过省级二级医院评定。仁青说,如果没有一个团结的班子,像他们这种地处偏远地区的县医院很难通过省级二级医院的评定。针对医院没有麻醉师的情况,吴敏还通过自学考取了麻醉师资格证,成为县医院唯一的一位取得麻醉师资格证的医生。
2004年,吴敏去西安交通大学进修读本科。短短两年时间荣获西安交通大学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交大学代会代表。毕业后,吴敏的同学都劝她换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可是她只是淡淡一笑:“达日县医院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很感激组织对我的培养。虽然条件艰苦,工作也忙,但同事们对我很好,藏族群众们都很信任我,我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我的根已深深植入这片沃土”
不管是医院的职工、家属还是患者,不管是什么民族,只要有了困难,让吴敏碰上了,她总是忍不住要帮上一把。她时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坎上,时刻把民族团结落实到行动上。努力搞好各民族同事关系,帮助各民族医护人员和患者,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有个叫李天云的汉族务工者来自海东,他到达日县缺氧严重,得了肺水肿。被送到医院后,他告诉吴敏没有钱吸氧,吴敏“强行”把氧气管插进他鼻孔说:“你都病成这样了,还考虑钱干什么。”事后,吴敏把吸氧的费用全挂在自己的账上。李天云出院打算回老家,但没有路费,吴敏立马给他买了车票。
李金凤是医院食堂的师傅,由于家里有两个大学生需要供养,家里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得知这一消息后,吴敏经常给她一些经济上的帮助,给她买衣服,带她下馆子改善伙食。
初到医院的藏族大学生选吉和那保工资低,吴敏经常给他们买吃的。每逢他们上夜班时,吴敏就在医院的超市放点钱,说他们加班辛苦了,买点食品补补。
吴敏始终把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对经济困难的患者适当减免医药费;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她有个“私房账户”,那都是她获得各项荣誉的奖金。她对自己很“抠门”,但对别人却很“大方”。
“我的根已经深深植入了这片沃土,我已同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各族兄弟姐妹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吴敏说。
15年的坚守,吴敏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对待每一位病人就象自己的亲人一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维护民族团结“使者”的信念与人生价值。然而,为了这个“大家”,和家人、孩子聚少离多的现实,在义诊中行车抛锚、险些遭遇生命危险的故事,因经常劳累过度损害身体健康这些情况,她只对记者一带而过:“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做好本职工作和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话语中带着质朴与坚韧。“现在,医院的硬件设施好多了,通讯、交通都更加方便,这个时候应该加强学习,提升医院的软实力,为更多的患者看好病。”尽管处在偏远地区,吴敏的思维却始终“与时俱进”,她说,“有了互联网,我们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也会发现我们医院在各方面都落后不少,因此必须加紧学习,让自己快些进步。”
牢记党的宗旨,视患者为亲人,吴敏把精力都献给玛央秀姆草原各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和扶贫帮困。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的优秀儿女,多年来,吴敏先后获得了“‘抗非工作’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省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果洛州民族团结创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和褒奖,吴敏从来都觉得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我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丝毫没有变,我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做民族团结的‘使者’,一如既往地关爱各民族群众的身体健康。”
如今,吴敏正宛如一朵姹紫嫣红的格桑花绽放在玛央秀姆草原上,她用医者仁心浇灌着民族团结花,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摘自2015年2月5日青海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