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运载基地:新一代中国火箭从这里启航

21.04.2016  12:47

  在天津大运载基地内,长征五号火箭正在组装中。(资料照片)

  编者按4月24日,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航天日。从数十年前筚路蓝缕的艰难初创,到如今生机勃勃的繁荣发展,中国航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为弘扬中国航天精神,展现中国航天风采,本报派出记者奔赴京、津、内蒙古、甘的多个航天单位采访,特推出“走进中国航天”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这是记者赴天津大运载基地采访时,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航天人都必提的一句话。他们为此而自豪,因为他们就是中国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缔造者,正在为中国航天舞台的升级换代而奋斗。

  在天津大运载基地进行生产组装的,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它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推进剂,属于绿色环保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全箭总长约60米,芯级直径达到5米,捆绑4枚3.35米直径的液氧煤油助推器,火箭起飞质量约86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

  “长征五号将大幅度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之一。”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告诉记者,目前长征五号已基本完成试样研制,正在进行首飞产品的总装集成,将于今年进行首飞试验。今后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的发射,都将由它来完成。

  长征五号2006年10月立项,今年下半年首飞,真可谓十年磨一“箭”。

  这一“箭”,新意十足。

  占地3000多亩的天津大运载基地是新的,2013年才基本建成,里面的生产设备也都是全新的。

  走进天津大运载基地的贮箱焊接装配厂房,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天津火箭公司副总经理孟凡新指着车间里巨大的环状自动焊接装备说:“这么大的设备,全是我们根据长征五号的需要自己设计生产的,因为块头太大,要拆成一块块的才能运过来,运到这里再组装。”

  长征五号是我国第一个直径达到5米的大火箭,是长征火箭家族的“大胖子”。而燃料储箱就占据了这个胖子最大部分的空间,因此,它必须努力“减肥”来提升长征五号的性能和效率。

  “储箱内壁最薄的地方只有3毫米,拿鸡蛋等比例放大做比较,这个的内壁厚度只有正常鸡蛋壳的十万分之四。”孟凡新说,做到这样的极致,既有新材料的功劳,也有新生产工艺的功劳。而这样的创新,在长征五号的身上比比皆是。

  长征五号采用了全新的总体方案、全新的设计结构、全新的动力系统,创新这么多,风险也会加大。“长征五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保障首飞成功。”王珏说,国际上大型全新火箭首飞成功率并不高,而长征五号技术跨度大,采用了12大项、247子项的关键新技术,新研制3型主发动机,为确保万无一失,就必须进行十分细致的复核试验,以排除风险。

  此言不虚。比如长征五号的全箭模态试验就足足进行了640多天才完成。

  在天津大运载基地,有一座93米高的全箭振动塔,记者乘电梯登上振动塔俯瞰,地面上车如甲虫人如蚁。

  “这个振动塔是亚洲第一高,世界第二高,专为长征五号的模态试验而建。”振动塔主管孙卫国指着塔上垂下的一条条钢丝绳说,振动塔可以把火箭按垂直状态自由地支撑起来,进行振动特性试验,可以把测试参数用到设计中去,为长征五号安全飞行提供可靠参考。“长征五号的试验用了640多天,用时长因为它都是全新结构,要找一组数据很难,我们经常需要加班。”

  新一代火箭还锻炼出了年轻的新团队。

  孟凡新说,天津火箭公司现在有820人,平均年龄才27岁,完成了长征五号火箭的生产、总装、测试工作,接过了老一代航天人传承下来的优良作风。曾经有一位年轻工人,为了按时回来上班,在春节期间家乡暴雪高速路封路的情况下,在路上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辗转两天多赶到公司,准时进入工作岗位。

  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新一代火箭长征五号从天津大运载基地启航,走海路到我国的新发射场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开始中国航天人探索宇宙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