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五四战略” 奋力推进“一优两高”】 大河源头千湖归
禁游后的年保玉则平静地休养生息。
冬日的鄂陵湖清秀婉约。
成群的藏野驴在悠闲觅食。摄影:姚斌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雪山和冰川融水汇聚成滔滔向东的黄河自巴颜喀拉山流出,汹涌澎湃的河水载满青海人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豪情与壮志,恩泽着生活在黄河臂弯中的广大人民,大家手挽大河在其温暖的河床上生产、生活,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实际行动中,人们护佑黄河,黄河养育子民。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每年将有逾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滋润下游广大地区。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在青海流域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49.4%。
沿着黄河溯流而上,怀着一份敬畏与感恩之心,前行的脚步终于踏上了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这里是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湛蓝苍穹之下,成群的藏野驴或悠闲觅食或结队奔跑,扎陵湖和鄂陵湖静静地依偎在高原大地的怀抱中,倒映着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草原,一幅浑然天成的高原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早在2016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这项与我省而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动作”也如一股劲风吹到了黄河源头玛多县,此后一场生态文明“大考”在这里展开。
在很多玛多人的记忆中,他们目睹了草场退化严重、野生动物淡出视野、大小湖泊逐渐消失,大自然向人类发出了警示信号。后来,这里从成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相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再到如今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的不断向好大家看在眼里,所以今天生活于此的人们也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果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管护着这里的山川、河流、草原以及众多野生动植物。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黄河源园区从解决“九龙治水”、执法碎片化和科学合理设置生态公益岗位入手,举全县之力整合国土、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职责和机构,组建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形成了“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管理”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和执法碎片化等长期影响生态保护成效的很多遗留和现实问题,为实现园区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和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奠定了体制基础。
从黄河源园区到面积达12.31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在理顺体制打破“九龙治水”管理模式、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一项项具体工作中,三江源国家公园正成为我省创建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主力”,广大牧民群众正在从草原利用者到草原保护者的身份转化中享受着生态“红利”,国家公园内17211名牧民吃上了生态饭,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
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源园区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结合精准脱贫,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 30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
同时作为建设国家公园的一项创新之举,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还构建了“六位一体”生态保护模式,赋予生态管护员“基层党建、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义务教育”等职责,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联动融合发展之路。
今天,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而言,眼前最大的变化就是千湖美景再度归来,植被长势良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从黄河源头放眼新青海建设,愿每一个青海人都成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的一分子,用小小行动汇聚生态环保大力量,当好生态的守护神,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