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生态青海:透过窗口放眼天空地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视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
依托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在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建立33个综合站点、1145个基础站点和220个跟踪站点,对草地、林地、湿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气象要素、环境质量、冰川冻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青海正在构建的全面设点、全省联网、自动预警、数据共享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体系。
这一系列举措,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
牢记嘱托 不负使命
2016年8月23日,是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省委省政府利用“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青海生态之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当天,结合多媒体演示,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情况汇报,通过远程视频察看了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点位实时生态情况,并与当地基层干部、生态管护员进行视频连线交流。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要求全省“践行‘四个意识’,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奔着问题去、奔着困难去、奔着落实去、奔着服务去”,在全省上下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活动,部署“一优两高”战略,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持续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摄影:黄灵燕
摄影:莫自才
特别是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多次赴三江源、青海湖和祁连山等高寒高海拔地区,克服高寒缺氧、高原反应,深入实地现场督察,为青海生态环境把脉点穴、问诊治病,有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落地生根,进一步推动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深入。
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启动编制《青海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指导开展国土整治重大工程,深入开展清洁能源勘查开发,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抓手,全面加强规划管控、标准约束和考核引导。
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发力。全面停止了自然保护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的矿业权投放;所有地勘项目全部推行绿色勘查,形成了绿色勘查“多彩模式”和绿色矿山建设“五龙沟模式”;稳慎推进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把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当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抓手,驰而不息抓好整改,加快推进了环境恢复治理。
真抓实干 砥砺前行
2016年国家正式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试点,核心是实现三江源重要自然生态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到2035年青海省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自然保护地典范。
为此,我省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牵引性工程全力推进。不仅创新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创立了国家公园运行机制,还建立了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省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设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制度建设办公室、综合及工程办公室,制定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从生态文明管理、监测、评价、考核等四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目前,全省重点在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绩效管理机制、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责任追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据统计,2016年省政府制定了新一轮草原补奖实施方案,全省已累计落实草原补奖资金169.35亿元,广大牧区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有力提高了草原生产力,提升了草原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全省13.79万农牧民走上草原湿地管护员岗位,年发放管护资金达到17.47亿元,人均年收入1.26万元,有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有全面建立的河湖长制,5925名五级河湖长开展巡河(湖),乱倒、乱排、乱采、乱挖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十一五”以来,全省先后启动实施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祁连山、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工程建设覆盖了全省国土面积的68%,累计完成各项投资约237亿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省持续加大国土绿化力度,通过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及西宁南北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双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5.23%提高到2018年的7.26%。
特别是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把新能源发电打造成了青海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全国新能源发展大局中彰显了新优势。全部使用省内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从2017年的“绿电7日”到去年的“绿电9日”,再到今年的“绿电15日”,青海不断创造着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
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行动,让青海蓝、黄河清……青海的一张张生态环保名片不断增添了含金量。
摄影:黄灵燕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新华社发
生态监测 利国利民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省率先在全国初步建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建成“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精确观测的“青海生态之窗”,实现对重要湖库、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观测。目前,“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基本实现青海五大生态功能区的全覆盖。
生态环境监测范围从服务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逐步拓展到“五大生态板块”。其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从2005年以中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转为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以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工业园区、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和重大线性建设工程等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为生态环境监管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站在“青海生态之窗”前,通过工作人员的操作,我们能实时看到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青海湖普氏原羚觅食、黄河源区藏野驴奔跑…还有一段段荒漠猫抚育幼崽、白唇鹿迁徙渡河、黑狼活动的影像画面,特别是红外摄像机在三江源地区远程捕获的近500段欧亚水獭影像,对于学术界研究该物种习性具有重要价值。
据介绍,“青海生态之窗”系统在全省规划了70个观测点位,截至目前已建成38个观测点位,在建32个点位,共享集成40个视频实时监测点位、300余个红外触发相机地面监测点位,视频累积已达800TB存储量。
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观测到的珍稀野生动物的典型活动可通过青海生态环保云平台海量存储系统,不断积累观测资料,为后续开展相关科学应用研究、物种种群数量评估、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等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同时,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西宁甘河、东川和北川3个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建有18个固定和2个移动预警监测站点及3套预警监测监控平台,可实时在线监控重点工业园区环境空气中16种有毒有害气体和32种大气重金属(含类金属)污染因子及自动监测预警,实现了有毒有害气体超标报警、泄漏预警和追踪溯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指示,我省已加快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及大数据平台建设。
据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吴向培介绍,“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中的“天”是指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手段,可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工业园区、重大线性建设工程等重点区域实现精准监管。而“空”是指利用青海省打造的“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系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监测手段,对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高清航空遥感监测,实施精准监控与研究评估。此外,“地”是指青海省1398个地面监测站点。如今地面监测站点体系初具规模,正构建多个专业融合的地面监测体系。
“十三五”末,其远程视频观测点位将达到100个。以及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高光谱成像仪和高清相机等,建设生态环境应急与监测系统,系统在平时服务于生态热点问题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与监控;应急状况下具备生态安全事件和生态气象灾害的无人机定点超高精度监测能力,实现牲畜、人员以及特定生态要素专项监测,环境事故、湖泊汛情、融雪性洪水、冰川消融围堰、雪灾评估监测等生态环境安全事件快速应急响应能力。
吴向培说,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正逐步完善,在之前草地、林地、湿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气象要素、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冰川冻土、生物多样性监测,截至目前,共确定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程成效评估、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等6大类11个专项150余项监测评价指标。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习总书记对青海的嘱托,也是青海600多万高原儿女生态报国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