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奔向“强富美”——海东湟水两岸田野剪影
青海新闻网讯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摘自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春暖花开好时节。在我省东部河湟两岸,已是一派农耕忙碌的火热景象,辛勤劳作,播下希望的种子,播下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伴随和煦的春风,“一号文件”、“两会”声音也在广袤的田野间传播开来,从农民增收,到美丽乡村,从法制建设,到环境治理,一个个“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新农村将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美好的新生活。
现代农业走进农户家
初春,乍暖还寒。在海东市乐都区农业示范园区内,却是花团锦簇、绿意盎然,鲜艳的海棠、五彩的瓜叶菊、“蝶舞”的兰花……各种花卉植物竞相绽放,令人赏心悦目,吸引着城乡群众纷纷前来观赏选购。
正在忙着插花的工作人员王玉香是雨润镇荒滩村的村民,她告诉记者,以前在家务农,挺辛苦,也没有见过这么多好看的鲜花,现在来园区花卉合作社务工,环境好,心情也好,每月能收入两千多元。
花卉合作社的负责人朱钧甲也是好事连连,除了花卉零售数额日渐增加,近期还与区绿化部门签订了30万株牵牛花的订单。他说,农业园区的现代化建设为发展花卉种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仅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收益,还把家乡装点得更加美丽。
走出花卉日光温室,记者看到对面的蔬菜高效育苗中心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们开始新一年的育苗工作,有的新苗已破土发芽,生机勃勃。正在装盘、点苗的农民王海珍在园区务工四年了,她说:“我家种了四亩地,也有一个大棚,种的是长辣椒,以前都是自己在棚里栽苗子,现在村民都从园区订购苗子,因为这里种的苗子长得好,成本也低,政府还给补助,一个棚能比以前多收入一千多块。”
园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正是园区实行先进的工厂化育苗模式带给农民的好处。他说,工厂化育苗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项成熟的农业先进技术。育苗的种子萌芽快、出苗齐、质量好、产量高,还有利于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彻底改变了从前户户种菜、家家育苗的传统种植模式。
除此之外,园区内还有管理培训配套服务区、畜牧业、种植业等技术创新示范区、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区、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区……据了解,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乐都区农业示范园,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75%以上,辐射带动全区和全省其他地区果蔬种植增产增收农户4.6万户。
加工产业架起富民路
一张白膜,在山旱地铺出个“民和模式”;一把秸秆,给农民带出个“金色产业”。
近日,记者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一家饲草科技有限公司秸秆加工车间内看到,五六名工人师傅正在对玉米青贮秸秆饲料进行打包装袋,空气里散发出淡淡的芳香。公司负责人夏龙告诉记者,这是去年秋收期间青贮的优质玉米秸秆饲料,现在打包后准备配送到县内外的各大牛羊养殖场。
近年来,民和县依托大面积推广全膜玉米产出了丰富的玉米优质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玉米秸秆青贮加工利用技术,形成了新的“金色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为全县农区畜牧业发展积蓄了动力。秸秆青贮产业的发展兴起,让农民省时省力又增收。
古鄯镇古鄯村村民马学武对记者说,每到玉米秸秆收购的时节,镇上的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点就有上百台农用车辆排成长长的一队,机器声昼夜不停地轰隆作响。去年,秸秆收购的价格是每吨三百多元,1亩地能卖一千多元,他家里种了8亩地的全膜玉米,仅出售秸秆就增加了一万多元的收入。
我们还看到秸秆青贮加工等饲草产业的发展,为农区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延伸了农民增收的产业链。一直在新疆打工的核桃庄乡大庄村村民王奴哈看准大量的玉米秸秆资源,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了2座500立方米的青贮池,用打工积攒下来的9万元钱,从宁夏银川市引进15头西门塔尔肉牛,搞起了肉牛养殖,尝到了秸秆青贮的“甜头”。
如今,在河湟东部,一个以生产加工配送企业为主体,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规模养殖户和家庭牧场户为辅助,秸秆加工利用、优质饲草种植相结合的饲草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据了解,今年民和县继续发展“农牧业联动、草畜结合”的农牧业循环发展,延伸农民增收的产业链。积极扶持壮大饲草加工企业,以先建后补的方式在各乡镇新建饲草加工点1个,实现饲草资源就近转化、就地增收,切实提高秸秆利用率,力争今年内玉米秸秆青贮、配送和优质青干饲草生产量达到100万吨。
美丽乡村四季如画
一年之计在于春。走进平安县古城回族乡新庄尔村,记者看到村民不仅在田间地头忙碌地耕种,家家户户还在村间巷道、房前屋后开展着卫生保洁,平整土地,回填土坑,修花池、种花、浇水……
“‘春见花、夏变绿、秋有果、冬安逸,一年有四季,季季要有景。’这是我们对于美丽乡村的美好向往。“新庄尔村村主任张富林说:“以前的新庄尔村虽然说不上是全乡环境最差的一个村子,但乱堆乱放也随处可见,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如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成了全县、甚至是全市的示范村。村里变得整洁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好了。”
从去年开始,村里通过实施一户一票环境整治工票领取制度,逐渐让村民养成了自觉自愿保洁环境的习惯,无论在村道,还是农民家中,几乎看不到纸屑、塑料袋和瓶罐等生活垃圾,呈现在眼前的是干净整洁的院落、平坦宽阔的巷道和村民自家门前栽植的各种花草树木,生机盎然。
对于村容整洁的变化,村里的保洁员马金山深有感触,他说:“以前每天都是全天候保洁,还要时刻监督村民爱护环境,有时真是出力不讨好,现在就不同了,一周打扫个2、3次,每次个把小时就能完成清洁工作,因为村民们都开始自觉地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了,我们的保洁工作自然也就轻松了。”
富而思洁、富而思美。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农民迫切的追求。如今,走在新庄尔村,一条条水泥路延伸至每户农家,一座座干净整洁的院落让人眼前一亮……一幅“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渐渐铺展开来。
致富带头人
小土豆闯出致富路
每天早上六点,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上马村的汪全邦都会准时到合作社蔬菜基地的温棚里,细心查看蔬菜的长势。对于这位土生土长的新时代农民而言,已经发展了200多户会员的合作社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从最初用马车拉着自家产的洋芋到县城零售,到如今建成了2栋育苗联动温室,1座农产品保鲜库,一处休闲农家院和1000亩露地蔬菜基地……敢想敢干的汪全邦不仅从小土豆“起了家”,还带领村民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依靠土豆贩运的汪全邦通过互助县农业局搭建的平台,和塘巴蔬菜专业合作社达成协议负责销售大葱。通过合作不仅使当地参与的种植户每亩能增收两千多元,汪全邦也因此积累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爱动脑筋的汪全邦认识到只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就能走出一条具有农业特色的创业之路。于是汪全邦在蔡家堡乡成立了“全邦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先后联合互助县五峰镇上马村、上庄村、下一村、陈家台等村的马铃薯种植大户和马铃薯经纪人,组织成立了“互助县绿田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
通过合作社的运营,种植户们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得到了有机结合,汪全邦利用多年来从事马铃薯营销事业的实践经验和销售资源,不断拓展合作社销售渠道,尝试规模种植,还与全国6省市多个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如今,产品已相继销往山东、四川、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广州、北京等省市,以优良的品质、良好的信誉和优质服务赢得了销售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每年向市场提供优质马铃薯达到1.5万多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和辛勤耕耘,目前,合作社已由最初的9户会员发展到了二百多户,马铃薯商品薯种植基地500亩,合作社总资产积累到了780万元。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就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同时享有土地流转收入和工资薪金收入。
青海小蚕豆闯进大世界
蚕豆是国内外民众餐桌上离不开的食物,也是大宗农作物之一。青藏高原独特气候下培育出的蚕豆,无需任何农药和防腐剂,颗粒饱满、色泽乳白,无虫蚀,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近年来,青海源兴实业有限公司打造青海蚕豆原生态、绿色、安全品牌,从蚕豆基地建设入手,全面实施绿色栽培,出口日本的蚕豆连续9年未发生过化学农药残留超标及其它质量问题。公司“赵”牌商标在日本注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2014年已实现对日本蚕豆出口31.4万美元。公司不断创新和研发,生产的“水煮蚕豆”保持了青海蚕豆原有的营养特色,不加化学添加剂和防腐剂,保质期超过了三年,得到了国家发明专利保护,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公司跟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研发的“复合营养蚕豆”,对特定病患人群具有保健作用。该产品的开发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青海蚕豆的深度加工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