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实干赢得百姓口碑
入户宣传扶贫政策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启福到东六村视察
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30万元;落实村级道路改造升级资金72万元;协调联系邮政储蓄银行为12户群众贷款96万元;落实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项目资金49万元;落实村卫生室资金8万元……驻村一年多时间,协调各类发展资金400多万元,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倾注着化隆县甘都镇东六村驻村“第一书记”、海东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永华和驻村工作队对扶贫攻坚工作的全部责任和心血。
2016年年底,经省市县三级考核,东六村退出了贫困村,77户贫困户确认脱贫。这是驻村工作队向党和政府及东六村贫困群众交出的最好答卷,更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好评价和认可。
追着跟她要低保的人
化隆县甘都镇东六村是近几十年来由化隆县初麻、沙连堡、德恒隆、阿什努、石大仓等乡镇群众迁入而形成的村庄,是一个穆斯林群众聚居的村。全村共有农户218户1250人,其中回族占60%,撒拉族占40%,是一个纯少数民族村。
在精准识别摸底时,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马永华及驻村工作队的才仁当智来到一位韩姓村民家,看到的是两间破旧的危房,四周连院墙都没有,房前房后乱七八糟,一家三口靠媳妇打零工过日子。年纪轻轻的韩姓村民却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看到驻村工作队来了,急忙跟在马永华后面追着要低保。看到这个情况,马永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决心要让这个年轻人走出家门靠自己的劳动脱贫。于是,马永华不辞辛苦地一次次来到他家,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你不缺胳膊不缺腿,只要不怕吃苦,到哪找不到一份工作,我相信你,只要你肯干,你家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马永华苦口婆心的劝说,让这位汉子动了情,也动了心,开始到周边的村子打工了。看到韩姓村民的变化,村里的百姓都给马永华竖起了大拇指。
2016年11月,马永华再次来到他家,看到的是:由政府帮扶2.5万元、自筹一部分资金的两间60多平房米的保障房盖了起来;靠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款,院墙也砌了起来;家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利利索索……
经过艰苦的努力,马永华他们在东六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93人,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35%。同时,他们对77户家庭致贫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确定了以经营拉面经济、牛羊养殖、种植业为主的村级脱贫发展思路。
马永华告诉记者,每个村民家庭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致贫最主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韩姓村民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二是文化程度低,77户人家,父辈们受过小学教育的只有五六人,初中一人。如何解决好这两个关键问题,她在工作中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着个别村民的工作,并希望这些人的脱贫能在村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感人故事一个又一个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许多关于马永华真心实意想办法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感人故事。
50多岁的贫困户马阿不都一条腿股骨头坏死,另一条腿也疼痛难忍,急需手术换股骨头。但是,苦于无钱治疗,只好整天在家痛苦煎熬。当马永华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市、县残联咨询,了解到国家有为这类病人免费提供治疗的项目,但需要病人提供片子,由化隆县残联负责寄到北京,进行确诊。
马永华回忆,那天她取片子时,马阿不都正在化隆县民政局办事。看到大热的天,马永华驱车30多公里专门来取他的片子,感动地不知说啥好,把手中的饮料塞给她。马永华无论怎么推辞,都挡不住他的热情。马永华平时并不喜欢喝饮料,但为了不伤马阿不都的心,最后她还是收下了这瓶饮料。马永华知道,这里面装的是马阿不都对她的信任和无限的期望,她必须把这件事办好。
2016年8月,在市县残联与上级部门的协调下,北京专家专程到西宁进行复查筛选,马阿不都被确定为免费手术治疗患者。9月,他在北京接受了两次股骨头微创手术治疗,手术期间的治疗费及来回路费都免除了。当再次见到马永华时,马阿不都感动地说:“我的腿也不疼了,自己的钱也少花了,真是感谢不尽啊!”
2015年,贫困生马生林从云南大学旅游学院毕业后,到北京一家拉面馆去打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8月份,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点燃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梦想。
这个电话是马永华打来的,她带给马生林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马永华摸排时了解到,马生林一家五口人,哥嫂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也是过得比较拮据。当得知马永生在北京拉面馆打工的情况后,她决定想办法为马生林找份离家近点,且较稳定,又相对符合他所学专业的工作。但更主要的是,她想通过这个事例阐述这样一个道理:有些工作,有文化的人只要一有机会就能就业;没有文化的人,即便是有就业的好机会,自身条件不够也无法就业。用她的话说:“我想用马生林的就业事例告诉大家,接受教育和不接受教育,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让全村人今后都能自觉地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2016年10月,马生林回到家乡到中国银行海东市分行成为一名代办员。他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这份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他表示将不辜负马书记的期望,努力钻研金融业务,争取通过考试从“编外”变成“编内”。
马生林的母亲说:“阿娘书记实话好,给尕娃联系着上了班,这才是我们的好干部,共产党的好干部。”也就是从这一刻起,马永华和她的驻村工作队,更加感受到了身上担子分量的轻重。
数字诠释着她的付出
马永华了解到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文化广播旅游局、市交通局等各口都有相关方面的项目及扶贫资金后,先后打了上百个电话与他们协调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方力量的通力支持下,一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她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马沙力海、马青云等人带头注册成立了公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140人;利用本村原有的化隆县青云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核桃、洋芋、果树种植、加工等产业,并为贫困群众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及信息咨询,时刻注意发挥好东六村自身的“造血”作用。
另一方面多方协调,落实物资17万元,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去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东六村77户贫困群众发放面粉3吨及价值1万元的大米和清油,39名干部职工与77户贫困户结了对,先后两次给贫困户发放价值3万余元的大米、面粉等;青海民生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为村小学捐助了50套桌椅,讲桌等价值3万余元;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30万元;落实村级综合服务用房项目50万元;落实道路村级改造升级4公里;联系海东邮政储蓄银行为本村12户农户发放信用贷款共计96万元;落实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项目资金49万元……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倾注着马永华和驻村工作队对扶贫攻坚工作的全部责任和心血。
实干赢得老百姓认可
有着多年乡镇工作经验的马永华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她知道光靠感情和热情是担不起“第一书记”的职责和任务的。通过实干,2016年年底,经省市县三级考核,东六村退出了贫困村,77户贫困户确认脱贫。这是她和驻村工作队向党和政府及东六村贫困群众交出的最好答卷,更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采访中记者多次看到马永华坐一会就要站起来活动活动腰,问其原因,才知道她腰间盘严重增生,并膨出、变形,坐的时间久,走路时间太长,受风寒都会加重病情。
在去年六月入户调查时,马永华一天走访了30多户人家,其他年轻的驻村干部都十分佩服她。有一次,天下着雨,她还是坚持从清晨走访到了傍晚,最后她累倒了。由于过度劳累,腰间盘疼痛难忍她卧倒在床上。到省医院检查,大夫建议她卧床休息,但那么多工作等着她,她根本没有时间躺在床上养病。她在平安区一家私人诊所扎了几天干针,病情稍有缓解,又踏上了去东六村的路。
贫困户马生祥有技术、有能力,但缺少发展资金,始终无法发展产业。当马永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他联系了邮政储蓄银行,为他提供了8万元贷款购买了翻斗车。几个月的时间里,马生祥通过运输增收了3万多元。
脱贫后的马生祥没有忘记马永华和工作队。一天下午,马生祥提着自家宰好的6只公鸡来找马永华,他说原来想借钱没地方借,想贷款没门路,是驻村工作队帮他贷来了款,改变了他的生活。今天他和媳妇宰了自家养的几只公鸡,就是想感谢驻村工作队。
马永华耐心地告诉他,这是工作队必须做的事情,拒收他的公鸡。憨厚的马生祥两手提着鸡,爬在了工作队车的引擎盖上,一定要马永华收下自家养的公鸡,要不就不让她走。马永华只好哄着马生祥让他把鸡装到后备箱里。但等马生祥离开引擎盖,车却开走了。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村民们给马永华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原以为‘第一书记’是搞形式,没想到这个攒劲的阿娘书记为我们办了这么多好事,这样的书记我们希望多来几个。”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百姓的认可应该是对马永华工作的最好的褒奖。可马永华说,我一个的力量是有限度,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县镇及两委班子的重视和支持,更离不开那些相关单位的倾力关注和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