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靠的是养成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只有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进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更确切地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因此可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成功的最好保障;好习惯的形成靠的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事倍功半。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善、改进,就会付出太多的代价,就像炼成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凝固了,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要注意研究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在关键期就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从点滴抓起促养成教育。古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学生守则》、《规范》等能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不仅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些脱节,更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忽视了细节。因此,养成教育要从学生日常点滴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时站好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有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积累效果,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的。
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是关键。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心和韧性。其次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然效果不佳,就放弃或放任自流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需要的就是老师的爱心和坚守。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女排教练郎平平时给予队员慈母般的爱,但在训练时突出了“严”字,在“继续训练”、“还得练”、“队员哭鼻子”也绝不手软的训练中,使中国女排重整旗鼓。另外,习惯养成要在“严”的基础上,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训练的灵活性,寓“训”于乐,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低年级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的姿势等,可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活动,通过各种反反复复,促使学生们在各类兴趣活动中受到较好训练,在训练中养成较好习惯。
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将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规范具体,即具有可操作性,比较实际,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可根据养成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将培养目标分为低、中、高三个序列:在低年级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重点;在中年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为重点;在高年级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科学的审美、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为重点。
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身上,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作用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能有镜子可照,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总之,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少一些空谈,多一些行动,多一些落实,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关怀指导;更不能时急时松,要张弛有度、持之以恒,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互助县台子乡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