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对话:如何促进绿色发展更加扎实有效
“深化生态文明体质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健全国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连日来,参加今年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生态愿景,他们触到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之翼,也看到了点亮青海绿色发展的灯塔。
从“扎扎实实推进生态保护”到“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到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年夯实基础”任务圆满完成,一年间,青海推进生态文明的脚步越发清晰、绿色发展的动能越发强劲。
对此,住青全国政协委员杜德志深有感触。“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修复效果明显,十年来三江源水资源量增加了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草地平均覆盖度增加了6%,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尽管效果明显,但青海的生态任务依然很重,困难很多,还有80%的土滩退化草地待治理、60%的沙化土地没有治理、38%的天然草地还没有退牧还草。”
杜德志认为,目前,三江源地区贫困面积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明显较青海其他地区有一定差距。应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给三江源地区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除了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外,建议国家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多元投资机制,同时建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解决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
“青海每年向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省外流域提供清洁水近600亿立方米,超过国内四大淡水湖的总容量,流域总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一半。”程苏代表认为,在青海建设水生态文明先行区,是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由此,她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支持青海将水生态保护补偿作为生态补偿的专项内容,先行先试,并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守住“绿色本金”,也要收获“生态红利”。何峰代表认为,只要青海更好地统筹规划、保护利用好生态优势,在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更多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绿水青山之于我们就是金山银山。(张蕴 张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