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如何进行“三严三实”的“靶向治疗”

11.12.2015  09:39

  12月4日,部分省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南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严从实推进专题教育,精心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抓好突出问题整改,确保专题教育取得扎实具体的成效。

  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不仅有助于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提升行政效能,还有助于消除党员干部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提升公众对党员干部的尊重和信任——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党员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找准精神坐标、建设精神家园,才能赢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作为一种制度规范,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与理解难免会存在差异;提升“三严三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行精准化的“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首先要找准问题,发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和作风上的“疾病”。比如,老百姓在办理证照的过程中遭遇哪些阻碍和刁难,公共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如何走调、变味,党员干部在公共服务上存在哪些短板与不足。

  工作日志也好,问题清单也罢,推进“靶向治疗”,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才是关键。在当下,一些地方联系实际不够、解决问题不力等“不严不实”的状况依然存在。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对“不严不实”深挖病灶,精准把脉,找准价值追求迷失的症结所在,党员干部才能切实做到“三严三实”。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党员干部只有塑造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

  “三严三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面”上的全覆盖,也需要“点”上的精准、细致的“靶向治疗”。只有不断提升“三严三实”的深度和广度,“不严不实”的失范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作风建设非朝夕之功,对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固然要有心理准备,但党员干部也要增强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公众多一些“过程意识”,党员干部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只有双方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改革发展才能更加接近老百姓的期盼,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和渠道。

  扎实、深入推进“靶向治疗”,让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更加坚固、更加纯净、更有生气;当党员干部的“三严三实”落到了实处,公共服务才会更加优质、高效,老百姓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活得更有体面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