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委书记:不破楼兰终不还 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原青海,98%地区属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现有“两线合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万,贫困发生率为13.2%,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且青海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致贫原因复杂等特点。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青海提出了“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全省人民勠力同心,合力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那么,青海的脱贫攻坚实践中,有哪些亮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之后,青海在学习贯彻落实上有哪些行动?将如何立足青海实际,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扶贫》杂志记者近期专访了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
《中国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是最大的“短板”。请您介绍一下青海的贫困现状以及致贫原因。
王国生:青海省情特殊,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所有特点,贫困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征。一是贫困面广。我省98%地区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藏区连片特困地区6州全覆盖,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除西宁市四区和大通、平安两县以外全覆盖。二是贫困发生率高。全省贫困村162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两线合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2万,贫困发生率为13.2%,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三是贫困程度深。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东部浅脑山区和高原高寒牧区,气候高寒干旱,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增收难度大。2015年,15个国定贫困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53.2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1%。四是脱贫成本高。贫困人口分布呈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扶贫战线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投入需求量大。五是致贫原因复杂。贫困人口致贫因素复杂多样且交织叠加,主要致贫因素中,因病、因残、缺劳力、缺技能的占55.4%。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因婚因丧致贫问题也较为突出。六是返贫压力较大。我省农村牧区贫困与非贫困界限不明显,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边缘户,加之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难度大,返贫压力大。
《中国扶贫》:“十二五”期间,青海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王国生:“十二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攻坚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方式,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6.6%降至2015年的13.2%。二是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全省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862.7元增加到2015年的7933元,年均增长15.5%。三是资金投入大幅增加。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2亿元,是“十一五”的3.3倍。四是大扶贫格局形成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青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面形成。落实各类社会扶贫资金34.2亿元。6个发达省区和18家央企投入援青资金55.9亿元,主要用于扶贫和民生领域。
《中国扶贫》:距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只剩下四年多时间。我们了解到,青海提出了“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请问在既定时间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哪些关键性举措?
王国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贵阳讲话之后,我们深刻认识到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7月,省委首次以全会形式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省委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面作出“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必备条件的总体部署。面向未来,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作出部署并加以推进。
一是健全政策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结合青海实际,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个管总的文件,即《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发展产业、易地搬迁、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医疗保障和救助、发展教育、生态保护、低保兜底等“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及交通、水利、电力、医疗卫生、科技、通信、金融、文化惠民、电商和市场体系建设、农牧民危旧房改造等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形成了“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现路径,打出了一整套强有力的“组合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印发了《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及贫困县脱贫摘帽实施方案》,提出了贫困退出的目标任务、脱贫退出计划、脱贫退出标准、退出程序、工作要求,防止“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为脱贫攻坚决策、项目实施、成效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制定了《关于加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对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关扶贫项目的扶持范围和标准、项目管理和验收考评等,以及金融扶贫扶持对象、扶持方法和实施步骤等作出了较为详尽的安排。去年9月,《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条例》颁布实施,使脱贫攻坚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是明确务实举措。启动了“百企帮百村、百企联百户”精准扶贫行动,全省第一批140家民营企业与164个贫困村结对签约,开展精准扶贫共建活动。举办了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培训班,使各级干部更好地了解掌握扶贫政策,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部署了“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建立了扶贫宣传工作制度。筹建了青海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省财政已注入资本金10亿元。
《中国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青海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王国生:“精准”两字,切中了扶贫工作的要害。我们紧紧扭住“精准”,下气力解决“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的问题,力求把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要求落实到工作中。
为切实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组织了省市(州)县乡四级党政领导干部“千人蹲点大调研”,开展精准识别“回头看”。按照“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进行调查摸底,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精准识别率先在全国实现,逐村逐户重新建立了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档案,识出了真贫,得到了群众认可。
为切实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针对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用措施。坚持产业扶贫换“穷业”。“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40.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00多个,42.7万户、163.7万人直接受益,实现增收。采取入股分红、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产业经营模式,建设扶贫产业基地1274个,扶持龙头企业113家,专业合作社200家,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园18个。坚持易地搬迁挪“穷窝”。按照易地搬迁、就近安置和自主搬迁等相结合方式,投资21.3亿元,在38个县(市、区)实施易地扶贫项目457个,搬迁安置5.92万户、26.3万人。坚持教育扶贫拔“穷根”。对藏区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实施15年免费教育,继续支持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中职及以上教育,继续开展对大中专未就业毕业生的免费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子女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不让这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强化银政合作解“民忧”。2014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主办银行制度,与省信用联社、邮储银行青海分行签署金融扶贫协议,两年共落实金融扶贫贷款42.6亿元。
为切实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建立了以“一联、双帮、三治”为工作载体的驻村帮扶“123”工作机制(单位与村固定联点,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治穷、治弱、治乱)。在现有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向1622个贫困村全面选派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7865名。组织全省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认亲结对”,做到不脱贫不脱钩。7月中旬,我在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调研扶贫工作时,与省委组织部派驻的“第一书记”交谈,他对村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包括每一户的情况、家里的收入情况都心中有数。我了解了“第一书记”整体情况,绝大多数同志都能带着深厚的感情主动融入贫困村,真蹲实驻、逐户走访,掌握情况、努力工作,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
《中国扶贫》:青海省在脱贫攻坚战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将采取哪些办法去攻克这些堡垒?
王国生:目前,精准识别出来的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产业培育难,增收难度大,且极易返贫。特别是青南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高,是“十三五”期间我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我们将构建脱贫攻坚“五大体系”。一是领导责任体系。全省上下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干部联县联乡包村制度全面落实,“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两个全覆盖”,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党政“一把手”抓扶贫的工作格局。二是政策制度体系。省委、省政府构建“1+8+10”“组合拳”政策,各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出台配套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办法措施,构建了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三是投入保障体系。出台《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全面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进一步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今年上半年,38个县近2.1万户易地搬迁项目开工建设,6个精准扶贫产业园和29个县扶贫产业发展项目、39个贫困乡村旅游项目启动实施,162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实现全覆盖。四是监督管理体系。省、市州、县全面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机制,加大脱贫攻坚问责通报力度。加强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和职务犯罪专项整治,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五是考核评估体系。印发《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及贫困县脱贫摘帽实施方案》《青海省贫困县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第三方评估办法正在抓紧制定。
《中国扶贫》:2016年,青海省有6个县要实现脱贫摘帽。目前,这6个县的战况如何?请作一简要介绍。
王国生:今年,我省将完成6个贫困县摘帽、400个贫困村退出、11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分别是同德县、河南县、都兰县和冷湖、茫崖、大柴旦3个行委。从具体情况看,大柴旦、茫崖、冷湖三个行委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较好,在新一轮建档立卡精准识别中没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摘帽不存在问题。对同德、河南、都兰3县,我们正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产业项目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收入达标没有大的困难。水、电、路、住房、综合活动场所等也在加紧补齐,并进行逐村逐户排查。目前我们对照摘帽退出标准,进一步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摘帽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这些年,我们按照瞄准最困难的地区、扶持最贫困的群体、解决最紧迫问题的思路,实施了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形成了“同德模式”,其主要经验就是突出顶层设计,将分散资金统筹整合、集中投入,产生聚合效应。经过三年特殊类型扶贫攻坚,同德县落实各类扶贫攻坚项目资金40.2亿元,实施项目709个,使3.69万名农牧民摆脱贫困,创造了6个全省牧区第一:成为全省牧区第一个全面解决人畜安全饮水和农林灌溉用水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县乡村三级路网和生产生活用电全覆盖的县;第一个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基础建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广播电视和网络宽带全覆盖的县;第一个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全面解决危房户和无房户问题的县;第一个实现全县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县;第一个提前达到退出贫困县标准的县。 “同德模式”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借鉴。
《中国扶贫》: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次青海视察,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请问:青海省如何处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有哪些好的做法?
王国生:青海的生态地位极为特殊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省委部署扶贫工作时,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制定了《生态保护脱贫行动计划》。我们想,如何让老百姓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就是要让他们通过保护生态得到好处、尝到甜头。我们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了4.3万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持续有效地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生态保护地区的扶贫开发探出了新路子。这里,我举两个例子。2013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二期工程草原鼠害防治项目启动实施后,黄南州河南县共组织牧民7800余人参与了草原鼠害防治项目,牧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400多元。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巴彦村牧民才仁,男,54岁,小学文化。2014年聘用为生态管护员,月工资1400元,年工资收入16800元,管护任务为3户禁牧草场17万余亩,他们家还承包有草原4203亩,饲养牲畜133头只,年家庭收入约27345元,其中管护收入占了61.4%。我们计划,到2020年,重点生态功能区具备条件的贫困农牧户,每户有1人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在农区重点林区、牧业乡村草场面积较大地区,力争有生态保护任务的地区每个贫困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我们还着力实施特色生态扶贫产业、生态旅游、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产业园区等扶贫项目,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我们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天字号”工程,研究制定国家公园内贫困人口脱贫实施意见,真正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重大要求,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中国扶贫》: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哪些重要指示?您如何理解这些重要指示?
王国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贫困群众,始终关注扶贫工作,对脱贫攻坚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进、亲自督战。每到一地视察都要调研扶贫工作、看望贫困群众。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期间,专程前往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实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做到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今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紧进度,加快速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有目标任务、又有路径举措,站位高、抓得准、落点实,是对青海扶贫工作的精准把脉,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着力点。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人民领袖的公仆本色和民生情怀。我们一定要把脱贫攻坚的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进一步推进扶贫脱贫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掉队,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以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中国扶贫》:习近平总书记青海之行结束后,青海省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方面有哪些行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王国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厚爱,高原儿女深受感动、倍感温暖、倍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鲜明指出了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刻阐述了事关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是推动青海未来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在青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一段时期,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结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一是迅速传达到各级党委(党组),采取常委会、党组会、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研讨班等形式,引领带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系统学,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正研究制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计划,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照讲话精神,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特别是对照“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分析查找不足,拿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三是综合运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声势,进一步凝聚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作出的重要指示,正转化为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无穷动力,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全社会脱贫攻坚合力持续形成。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脱贫攻坚提出的重大要求为引领,进一步完善相关举措,强化责任追究,狠抓工作落实,让党的好政策尽快落地生根、尽快见到实效,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把青海各项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