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留白 如何呼吸? 全国政协委员高吉喜建议限制城市开发边界
中国环境报记者童克难
“每次从驻地到大会堂开会,路上的距离大概25公里,如果每天上下班都是这样的行程,那城市的环境能算是宜居吗?”在北京市西北五环的全国“两会”农工民主党驻地,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所长高吉喜对记者说。
事实上,不合理的城镇功能组团布局导致的这种“白天空城、晚上睡城”以及“潮汐式拥堵”等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大城市普遍存在。
在高吉喜看来,这种现象除了给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不好的生活感受,也不利于城市中污染物的扩散。为此,高吉喜建议,要合理规划城镇功能,为城市群和城市之间设立生态安全距离,为污染物的扩散留下足够空间。
城市形态不合理、不宜居也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高城镇化率相比,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及相关研究,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将达70% 左右。届时,全国将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城镇中。
放眼全国,我国三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让人几多欢喜几多愁。城镇化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突出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污水绕城、雾霾锁城、城市内涝等一系列城市病在今天的中国呈高发之势。
高吉喜介绍,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越来越密集,城市之间的空隙也越来越小,这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在高吉喜看来,污染物在自然流动过程中可以得到净化。以水为例,上游的污染物通过一定时间和距离到下游,就可以通过其自净功能得到净化。如果说水的例子比较极端,那么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则更好理解。目前密集的城市布局,高强度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很难在自然界中自然净化。而由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连成一片,几乎没有缝隙,这就导致每个城市不仅自身的污染物得不到净化,还可能传输到另一个城市。
“目前我国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主要城市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个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对严重。‘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建设19个城市群,如果不解决城市的合理布局,那么带来的环境问题可能会更多。”高吉喜表示。
另一方面,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和城市内部布局、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也是“城市病”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很少有像我国这样如此密集的城市和城市群,每个城镇的功能比较齐全,就很少会出现人口特别集中的情况。”高吉喜说。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给城市留足安全距离
如何净化城市之间的污染物使城市宜居?高吉喜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彻底改变目前摊大饼式的城镇形态,构建并形成中国特色化的城镇形态,从根源上解决由于城镇布局和形态不合理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除了要控制城市自身的建设规模,还必须控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要合理测算和确定城市群、城市带之间的生态安全距离。
与城市风道不同,城市安全距离主要是考虑景观和污染净化,是城市与城市、城市群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高吉喜介绍,理论上两个城镇之间的安全距离应该是一个城镇直径的一倍。
“开车从北京出发,如果没有任何缓冲就到了天津,没有绿地,没有树木,人们的感受肯定不好。” 高吉喜表示,城市间之间的生态安全距离,也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城市自身的建设过程中,也同样要合理规划和布局。高吉喜认为,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应该注意主干道、工业厂区、建筑的设计,考虑上下游和上下风向的关系。在新的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要素,优化居住、办公和生态三大功能组团结构,并统筹考虑居住半径和就业半径,提高职住比。
“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的配置资源,优化配置医院、优质学校、购物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上学‘不扎堆’、看病不‘扎堆’、购物不‘扎堆’,我们的生活感受才会更加舒适,污染物也不会聚集。”高吉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