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中, 成为更好的记录者与表达者

08.11.2022  10:41

青海日报记者吴占云、顾植霞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采访。

记者石成砚、张慧慧在门源地震现场的出镜采访。

青海日报记者程宦宁(左)在嘉塘草原上听生态管护员才培讲述他和这片土地的故事。

青海日报记者薛军(右)、莫昌伟(中)、张地委共同商讨党的二十大采访方案。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0月底,海拔4500多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已是寒气逼人。全县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1月3日,青海省首个绿电制氢项目——‘华电德令哈3MW光伏制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增速较上半年和1月至8月分别提高1.7和2.9个百分点。”

  ……

  随着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见诸报端,秋天把时间传递给了冬天,而正在路上的我们,也迎来了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

  我们是一群忙于奔走的人。身披第一缕阳光,匆忙于采访途中。午夜伴着钟声,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

  我们是一群心怀真诚的人。为正义而主张,为希望而奔忙。用笔书写人间冷暖,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

  我们是一群信念坚定的人。当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仍然选择扎根一线,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探寻令人向上的力量。

   牢记初心使命,记录时代节点

  党的二十大,无疑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10月16日,一个不寻常的周日上午,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金秋北京,举世瞩目。我现在的位置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北京的前方报道组记者魏慧敏的介绍下,青海日报精心策划推出的系列融媒体特别报道《相约二十大》拉开帷幕。连线我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传递盛会声音,对于魏慧敏来说,这次采访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

  “在全媒体时代,每一次重大主题宣传报道都是对记者的考验。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炼和挑战,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并推出更多高质量、接地气、冒热气的作品,才能在一体化发展中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没错,新闻人永远在现场。

  为实现前后方联动、全媒体发力,会中,我们分赴全省各市州,以消息、专访、特写、言论、图片、音视频、H5、有声海报、图解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盛会生动场景和社会各界对党的二十大的热切期盼、热烈反响。

  “这次主题采访对年轻记者来说既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业务的锻炼。”

  在新闻中心记者马振东眼中,全身心投入报道,感知新闻事件的锐度、深度和温度,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在德令哈、格尔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数万定日镜随光起舞;在长江源村、察尔汗盐湖之畔,勾起无数难忘的回忆。我很幸运,能有机会报道党的二十大,为伟大时代留下生动的人物画像,用真情引发共鸣,用大家能看懂的语言和喜欢的表达方式,去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是啊,这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新时代。我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三江源头的生态变化,述说湟水河畔的奋斗故事,书写600多万青海各族儿女胼手胝足实现中国梦的动人诗篇……

  “工作几年,我深刻认识到,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代表正义、弘扬正气的光辉事业,见证记录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我们要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责任,承担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人民群众,反映群众呼声的历史使命。”要闻中心记者杨燕玲说。

   紧跟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

  纸上波澜,笔底春秋。我们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

  “整个天峻县没有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很多是自产自销小作坊的生产加工模式。当地群众或是上班族,走亲访友时会带一两桶牦牛奶和酸奶,但因存放时间限制,牦牛奶和酸奶走出县域的量微乎其微。”在今年“打造‘高地’建设‘四地’”蹲点调研中,融媒体重点报道组记者张多钧时时在记录,天天在思考。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必须与受众一起跨越千山万水,触摸时代的脉搏。

  4月中旬,青海日报推出“我们的新时代”专题报道。如果说每个普通人都如星辰,那我们所做的就是寻找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使之成为照亮这个时代前行的灿烂星河。

  虽然,在这场“寻找”中,工作刚满一年的新闻中心记者张慧慧觉得自己还是一名新手,但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全媒体时代对于记者的能力和团队的配合有更高的要求,更让她明白做新闻要一直在路上,去基层、到现场,才能将有温度的内容呈现给读者,讲好新时代的发展故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从业七年,新媒体中心记者张得俊最深的体会就是要成为一名全能型的记者,主业要精,副业要多。不仅要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记录时代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变化以技术武装自身。

  见证、记录之上,无疑是更高远的新闻理想。

  “我始终认为新闻工作是一个需要激情、不怕艰辛的工作。虽然不在采访一线,但在编辑这个岗位上,我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到融媒体从业人员,编辑出版中心的夜班编辑绽娟从业8年,对于她来说,今年记者节跟往常一样,是值守夜班的普通一天,但跟去年不同,这天是因为疫情住在单位的第20天。

  “我热爱这份职业,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将跟同事一起,继续做好青海日报的‘守夜人’。”

   点亮心中灯火,讲述青海故事

  9月初,为做好“非凡十年看青海”报道,新媒体中心记者钟自珍和团队里的“70后”“80后”“90后”一起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创新表达,推出了一批“爆款”融媒体产品。

  其实,无论是从“行进青海”到“非凡十年看青海”,还是从“足迹”主题报道到“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专栏,媒体融合时代,每一次报道的背后,都有我们尽力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的身影,也有我们对职责使命的坚定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

  “现在靠一支笔、一个本已无法适应新闻产品在各种融媒体平台的发布需求。这两年我努力从一名纸媒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要求自己主动适应融媒体岗位要求,集采、写、摄、录、编、制作等多项工作为一体,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专刊副刊中心记者谭梅说。

  创新也映照着初心。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

  “从不习惯到入乡随俗,从海拔4500米的黄河源头到夏日里依旧会飘起雪花的索加乡,我把足迹扎根在基层,在采访中感受党的政策在三江源头落地开花,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生态故事和牧民越来越好的生活。拍好每一个视频,写好每一篇文章,在基层深挖好故事,在实践中提升本领,一点点掌握全媒体记者的复合技能。”新闻中心记者程宦宁说。

  因为我们的记录,读者能够透过风云变幻,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铿锵步伐。冰冷的铅字与镜头,在我们的报道中内化成温暖的力量,激励所有人不断前行。

  对于新闻中心记者郭靓来说,今年最特别的一次任务,莫过于采访中国(青海)第20批援布隆迪医疗队。这群“最美逆行者”跨洲越洋播撒医者大爱的动人故事,让读者认识了这群可敬可爱的援外医疗队员,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中国的关注和感谢。

青海日报记者魏雅琪在香菇培育大棚拍摄菌棒。

青海日报记者咸文静(右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与菜农交流。

青海日报记者张得俊、才贡加在草原上拍摄。

青海日报记者张多钧(右)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采访种植情况。

青海日报记者宋翠茹(右)在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采访。

青海日报记者殷之皓、张鹏在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黑颈鹤。

青海日报记者黄灵燕同牧民群众分享自己的拍摄作品。

青海日报记者董洁在西互高速公路通车现场采访。图片均由本人提供

  “做记者真棒!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向世界介绍青海,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

  节日,是对荣光的铭记,也是对使命的呼唤。

  又是一年记者节。如今的青海日报早已不是读者手中的那份报纸,而是“六报两刊两网多微多端”50多个发布平台的全媒体矩阵。在一篇篇报道和一帧帧镜头中,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停在变,一批“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正在脱颖而出。

  又是一年记者节。每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都曾写下自己的荣光,今天,更为壮阔的时代图景在我们眼前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更多样的媒体形式创造着更生动的表达方式,但在变化之间,我们依然是曾经的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时代的大海中寻找最晶莹的浪花。

  有人说,不管铁轨延伸到何处,总有记者向着下一个站台出发;不管太阳西沉于何处,总有记者向着下一个日出眺望。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希望我们都能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件,成为更好的记录者与表达者。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称多县: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思想引领行动,Qhnews.Com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