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将于12月发射 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国防科工业局将于今日9点召开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三号任务相关情况,并请新闻发言人和工程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此前根据报道,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今年12月择机发射,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据悉,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自2008年2月立项以来,先后完成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和20个月的正样研制3个阶段,完成了设计分析仿真、产品试制生产、试验验证、独立评估、质量复查等研制建设工作。目前,飞行产品基本就绪,探测器系统完成总装、各种大型试验和出厂评审,整装待发。8月28日,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动员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底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国防科工局局长、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总指挥马兴瑞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使用了多项新研产品和技术,创新性强,技术复杂,难度极高,风险巨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探月工程二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探月工程二期的顺利实施,将使我国航天相关技术实现巨大跨越,为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业内人士表示,与以往相比,嫦娥三号最大难点是实现软着陆,最大看点是月球车在月面行走,而要实现以上两点必须涉及到无人月面着陆器与自动巡视车。该人士透露,此次巡视车底部装有脉冲雷达,是全世界探月史上的创新,A股公司中拥有雷达及红外推测技术的公司如四创电子、高德红外或将引发市场关注。
A股公司中拥有雷达及红外推测技术的公司包括高德红外、四创电子等。
高德红外主要从事红外热成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过往收入构成来看,军品收入占比达到了70%;公司正在从满足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专用需求向民用领域延伸,未来,交通夜视和视频监控市场将成为公司开拓的重点。公司于今年4月宣布使用2.4亿元超募资金,投资建设“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产业化项目”,以破除国外对红外热成像产品的技术垄断,实现核心器件的国产化。
四创电子主要从事雷达整机和雷达配套产品,公司前期刚刚完成定增谋求产能扩张,增发共募集3.37亿元,可使用资金3.17亿元。募集资金加上公司自筹资金将投入3个项目的建设,进行“雷达系列产品产业化扩产项目”、“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产业化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公司也是国内唯一获得民航局颁发《民用航空空中交通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临时使用许可证》的厂家,开创了航管雷达国产化的先河。航管一次雷达售价约为1500万-2000万元,价格为一般雷达的数倍,毛利率达30%-40%。
航天军工概念股
据投资快报报道,中核科技、深圳惠程、奥普光电、高德红外、海格通信、航天科技、航天电器、机器人、东方钽业等尤其受到投资者关注。
其中,主营航空、航天相机光机分系统的奥普光电在回答投资者产品是否应用于嫦娥三号时表示,航天相机则主要以飞船、卫星等太空飞行器为载机平台,对地球、天体和各种宇宙现象摄影摄像。根据保密规定,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具体用处不能详细披露。
东方钽业的高性能钽粉、钽丝配套的电子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嫦娥月球探测工程、神州载人系列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国家重点工程,公司表示这由于钽铌属于稀有金属,决定了它的稀缺性和应用领域的特殊性。深圳惠程也表示,虽然不是公司的产品,但是聚酰亚胺确实可以应用于航天领域。
此外,嫦娥三号探测器将携带的核电池由中核集团研发,其为上市公司中核科技的大股东。
近期,从国安委成立到低空开放政策,再到嫦娥三号即将发射,航天军工题材层出不穷,资金炒作热情也被不断点燃。昨日,中航电测、高德红外强势涨停,洪都航空、机器人、中航电子、航天通信等集体大涨。分析人士认为,航天事业将拉动军工、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借力嫦娥三号,航天军工板块有望“飞天”。
中航电测
中航电测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加26.89%,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公司通过收购汉中101厂,成功切入航空制造业核心领域。资产注入完成后,公司将呈现1加1大于2的协同效应,前景值得期待。公司证券部人士表示,目前公司军品业务占比为10%左右,并购完成后,将利于公司实现军品业务比例的提升。
国海证券认为,中航电测作为传感器龙头企业,外延式增长将是公司主要选择的战略发展方向,且公司是中航工业旗下唯一的创业板公司,预计公司会继续不断收购优质资产并注入上市公司,关注由此带来的投资机遇。
中航工业人士指出,2013年是中航工业重组整合五周年。公司按照“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航空产品国际贸易实现了从二代机到三代机、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的突破,海外投资实现了从设立驻外机构到国际并购、设立研发中心的跃升。中航工业依托国际合作、国际贸易、海外投资为主的“三驾马车”,正在加速推进从传统国企向跨国公司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