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学生抗议教育收费引发骚乱 警方逮捕11人
11月19日,英国学生在伦敦示威,与警方发生冲突 供图/IC
英国首都伦敦19日发生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引发的骚乱。警方与数千名示威者发生冲突并逮捕11人。示威因学生抗议教育收费而起,但旋即出现暴力行为,引发骚乱。
冲击路障 场面逐渐失控
游行活动起初和平进行,示威者集中在议会广场外,但场面随后逐渐失控,一些示威者翻过护栏,进入议会广场,并试图冲击附近的保守党总部大楼。
按法新社说法,示威的气氛从一开始的“派对风格”逐渐演变,直至最终上演4年来英国发生的最大规模骚乱。
“一部分学生试图穿过议会广场,一伙示威者翻过设在广场周围人行道上的路障,一些人挑衅在场的警察,”警方一名发言人说,“示威者向警察扔投掷物,推倒障碍物并占领草坪,警方被迫从这一区域撤出。在这一过程中有3名警察受轻伤。”
从现场画面看,有极端无政府主义组织“黑衣运动”成员混入学生队伍,有人身着黑色衣服,并用黑布或头套蒙面,手中挥舞着点燃的燃烧棒,煽动现场人群。
民众受困 影响市民生活
失控的秩序对市民生活造成影响。因道路封闭,许多公交线路被迫延误、变线或中断,部分区域的公共交通停顿、瘫痪。
示威区域秩序混乱,附近一家星巴克咖啡馆的玻璃被飞来的鸡蛋砸中,并被白色喷漆涂鸦,店内顾客被困,无法离开。有目击者称,有一伙人从另外一家餐厅里抢出椅子,砸向警察。
英国网友在新闻网上跟帖说:“这根本不是示威游行,这是暴力骚乱,严重影响公众生活。”
警方行动 对示威者采取强制措施
事发后,伦敦警方对示威者采取强制措施,增援警力,抓捕嫌疑人,截至20日上午,至少11人被逮捕。其中,两人涉嫌袭警,两人涉嫌寻衅滋事,另有两人分别涉嫌刑事破坏和暴力骚乱。此外,警方公布另外12名嫌疑人名单和影像信息,呼吁民众协助查找。
招法
英国应对骚乱“手腕”多
警棍、警盾
警棍和防暴盾是英国防暴警察的标准配置,在历次骚乱事件中都曾现身。在2011年8月的骚乱中,防暴警方手持盾牌列队行进,反推游行者,发挥震慑作用。在2014年11月19日的对抗中,警方则主要使用警棍,追击有“越轨”行为的示威者。
拘捕
2011年8月6日骚乱第二天,警方以抢劫、制造暴力、偷盗、不当处置赃物等罪名拘留55名嫌疑人。在连续4天的骚乱中,警方先后拘留3900人左右。伯明翰警方、大曼彻斯特地区警方等地也拘留不少骚乱参与者。一时间,英格兰几座主要城市的拘留所人满为患。
空巡
在2011年8月的伦敦骚乱事件中,警方动用直升机在骚乱核心地区托特纳姆区上空盘旋,监控地面状况。
增派警力
根据骚乱发展程度,英国警方“按需”增派警力。2011年8月的骚乱中,伦敦警方一度增派1700警力全城戒备,在骚乱高峰期,首相卡梅伦曾下令警方全力应付,在整个伦敦布防1.6万警力。
监控
利用监控录像,警方对参与骚乱、暴力、劫掠的示威者采取抓捕行动。在2011年8月的骚乱中,警方强化了监控摄像系统,对伦敦全城进行盯防。通过面部识别,警方快速抓取嫌疑人特征并作出身份判断。
高压水枪
在2011年8月的骚乱中,部署高压水枪的建议得到居民的支持。首相卡梅伦随后批准高压水枪上街,使英国警方历史上第一次在英格兰地区使用了这一防暴武器。
背景
近年来伦敦骚乱频发
2010年抗议学费上涨
2010年11月10日,数万名英国大学生和教师在伦敦游行,抗议政府大幅上调大学学费上限。部分示威者闯入首相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总部大楼,砸坏玻璃,呼喊反对保守党的口号。楼内工作人员被迫实施紧急疏散。
2010年11月24日,上万名学生走上街头,再次抗议政府大幅上调大学学费上限。与半月前那场游行相比,24日的抗议较为平静,没有发生大规模肢体冲突。
2011年大规模骚乱
2011年8月6日,伦敦托特纳姆区部分民众抗议警方射杀当地一名青年男子,示威演变为骚乱,迅速扩散至大伦敦地区并向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蔓延。纵火抢掠持续连续5个晚上,致死5人,数十人受伤。仅首都地区,警方逮捕将近3900名参与骚乱者。
第二天,警方以抢劫、制造暴力、偷盗、不当处置赃物等罪名拘留55名嫌疑人,同时向各城区增派防暴警察和骑警。消防队统计,主要火场与火点共计49处。
7日晚间,伦敦北部的恩菲尔德地区再度发生骚乱,数百名年轻人在街头砸警车、劫掠店铺。8日,街头骚乱波及伦敦克罗伊登区、佩克汉姆区、刘易舍姆区、哈克尼区、克拉珀姆区、卡姆登区、伊灵区等地。英格兰中部城市伯明翰、北部城市利物浦发生类似骚乱、劫掠事件。
9日,暴力活动在曼彻斯特、索尔福德、西布罗米奇、伍尔弗汉普顿等地上演,其中曼彻斯特最为激烈,数百名蒙面年轻人砸破临街店铺的橱窗,劫掠商品,规模堪称“30年来未见”。
10日,伦敦等地再次爆发骚乱,首相卡梅伦授权警方使用高压水枪驱散骚乱者。在英国历史上,高压水枪只在北爱尔兰教派冲突中使用过,从未在英格兰本土派上用场。在英国警方动用诸多“高压”手段后,骚乱于10日夜间开始平息。
本版文/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反应
英媒一反常态不吱声
打开20日的英国《卫报》网站首页,滚屏4次才能发现一条新闻,题为《学生抗议有混战》;同一天的《每日电讯报》也在不很显眼的位置用寥寥402个英文单词对同一事件予以报道;英国《每日邮报》更“绝”,直接上了几十张图,几乎不评、不议。
是因为料不够猛吗?19日的抗议活动,发生在伦敦的“政治心脏”地带,老议会广场,大本钟南侧,示威者号称这次运动要“占领伦敦”。
是因为规模不够巨吗?包括学生在内的数千人参与,不少人戴面具,点火把,甚至释放烟雾弹,法新社称之为“4年来英国规模最大的学生抗议活动”。
是因为事件很独立吗?过去一个月,一些学生在议会广场零星抗议,但每次抗议都被警方“压制”和“控制”,这才导致在19日集结数千人游行集会。
是因为抗议和平有序吗?一些学生冲击路障,一些学生试图闯入广场附近的保守党总部,一些蒙面人打砸临街店铺,恐吓游人。
抑或是因为事件平静收场?警方最终动用警棍等防暴装备与示威者发生混战,不少警察与示威者追逐、扭打、撕扯,最终逮捕11人,至少3名警察受伤。
英国媒体向来沉不住气,但聒噪的小报风格却在这次示威活动中消失得无影踪。即便是西方主流通讯社,也惜墨如金,一反常态地报道了这次“占领活动”。
《每日电讯报》那篇402词的报道用“翻越栅栏”、“躲开警察”、“冲击路障”、“点燃明火”、“哄抢警帽”等词汇描绘示威者,用“4天前就发出警告”、“不得已采取疏散措施”等表述为警方行动“正名”,再用几段直接引语表达了示威者的诉求,再配以两张图片,文章草草收工,没有评论,不附链接,不加官方回应,不带站队色彩。
且不论示威者与当局之间的是是非非,仅仅事件本身的规模与规格,就远非只言片语可以描述。
西方媒体的有选择性缄默,有选择性屏蔽,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标准和报道背后的隐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