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中华水塔”的青海测绘人
梦幻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遍地的牛羊,这就是大美青海。近日,我们走进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一线测区,沿着测绘队员的足迹,与他们零距离接触,感知他们朴实如山的情怀,感受他们丈量天地的故事。
巴颜喀拉山的孤独使者
冰寒的雪峰飘舞着朵朵白云,稀薄的空气游荡在寂寥的高原。祝茂良忍受着缺氧的折磨,和测绘队员们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测量数据。尽管有的人大口地喘着气,有的人面色紫红,但没有谁抱怨一句。直到夕阳落山后,他们才迈着疲惫的步伐走向河岸边简陋的帐篷。
无尽的寂寞,对家人的思念,身处高原的艰难——尽管祝茂良10多年来已对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但坐在办公室里回忆起来,他还是忍不住反问我们:“这种寂寞你们体验过吗?你们知道是什么滋味吗?”
祝茂良是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老职工,一路成长走来,他把更多的感情倾注在外业工作上。
对于青海测绘人来说,踏进巴颜喀拉山是他们的职责与使命,在与这座空气稀薄、气候酷寒、一年之中八九个月飞雪不断的山脉接触中,他们不仅获取了精确的测绘数据,更接受了巴颜喀拉山对测绘人的考验与馈赠。
外业测绘留给祝茂良更多的是美好记忆。他说,测绘队员就是巴颜喀拉山的使者,测量就是为了守护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与其说艰苦的环境给了测绘人挑战,不如说巴颜喀拉山给了我们宽广的胸怀。“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虽然寂寞,但没有城市的嘈杂,有时候觉得人的灵魂都得到了升华。”
“你要说不苦,那是假话。但选择了测绘,就谈不上什么苦不苦的,做好这份工作是我们的本分。”祝茂良这段看似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的言语,表达出青海测绘人最朴素的情怀。
玉树灾后重建的守候者
抗震救灾,测绘先行。即时的测绘影像、精准的测绘数据,是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李军,玉树测绘分院灾后重建项目负责人,对于当年的测绘保障记忆犹新:“因为是高原地区,不少测绘队员紧急来到灾区后,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等高原反应症状较为严重。但灾情就是命令,我们不能耽搁,玉树更不能耽搁,大家坚持和时间赛跑。”
李军介绍,为保障玉树灾后重建,青海省第二测绘院玉树分院应运而生。玉树分院挂牌成立后,除配合国家局建立玉树地区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系统外,还配合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地形图测绘,施工放样,竣工测量,变形监测等多种测绘服务。
说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测绘保障,李军侃侃而谈,但说到他自己和家人,这个壮实黝黑的汉子陷入了沉默。良久,眼眶甚至有些红。原来,从灾后至今4年间,李军坚守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孩子从4岁长到了8岁,却难得见到这个干测绘的爸爸。
对孩子的亏欠,对家人的愧疚,是李军最柔软的痛处。可在问到这批队员何时回西宁工作时,他立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说:“我相信我们家人都能理解支持我们,一定要把玉树的测绘干得漂漂亮亮的,不留一点遗憾,才能回去。”
与李军名字一字之差的李文军,也是这里的测绘骨干。这名曾经的军人,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品质,在玉树抗震救灾的测绘保障中,哪里有需要,就和队友们出现在哪里。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他们积极为拆迁部门提供拆危、清墟测量依据。
一位当地藏族同胞的话说出了许多老百姓的心声:以前不知道测绘是干什么的,经过这次灾难,了解到测绘为玉树重建立下了大功劳。
告别时,李军、李文军憨厚地笑着和我们挥手,他们身后,是一座美丽的玉树新城。他们虽然无法享受明星般的鲜花掌声,但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将铭刻他们的汗水。
和基准站共“起舞”的人
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骄阳下绽放之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也正在青海省遍地开花:23个连续运行基准站已投入运行,5个新建的国家基准站已通过验收即将投入使用,藏区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张永荥个头并不高,皮肤白皙,身体微驼,走路很快。眼睛红红的,这是长期盯着电脑的缘故。发型有些凌乱,眉宇间有着抹不去疲惫,昨晚他又加班了。他是青海省第一测绘院基准运行维护中心的作业员,负责青海省23个连续运行基准站的运行维护工作。
张永荥告诉记者,他的工作都是围绕基准站和基准监测数据开展的,主要是监测基准站的运行是否正常,每天必须对南山基准站的监测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并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传递水汽监测数据,每三天写一次基准站运行日志,监测的同时还要维护基准站的正常运行状态,若有站点出现故障,最晚要在两天内将其修复。而他负责的23个基准站点分散在西宁市、海东市以及海北、海西、海南等州,一旦某一距离较远的站点出现故障,都将给他的维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张永荥工作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解算、整理和备份数据,平均每天要转换100个坐标,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转换1000个,还要把基准站所监测到的数据按照测绘、气象等目录进行刻盘备份,2014年上半年已经刻了120多张光盘。
同事介绍,张永荥今年2月份刚刚结婚,15天的婚假一结束就立即回到工作岗位。而且婚后的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天天很早来单位又很晚下班,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和数据打交道,加班一两个小时对我而言很正常,而且加班加习惯了,即使不需要加班,我还是会在单位多呆一会儿,多解算几份数据。”张永荥一边说着一边来回滑动着鼠标,眼睛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条条数据。他屏气凝神、全神贯注的样子,就好像这些繁杂的数据能在他手中变幻出别样美丽的姿态一般。
据了解,在青海省第一测绘院基准运行维护中心,像张永荥一样负责基准运行维护的工作人员还有5个。他们同样辛苦,同样专注,被形象地称作让青海基准站连接入网的“人工路由器”。一旦“路由器”坏了,基准站上不了网,监测到的数据就无法及时利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成为“死数据”,基准站也将成为“摆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公共服务功能的缺失。他们工作的意义,不言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