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予波: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 扎扎实实推进青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11.2017  02:18

党的十九大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两个坚定不移”“一个体系”深刻指出了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经济思想,紧密结合青海省情实际,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海力量。

一、顺应“三大趋势”。 党的十九大立足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进一步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论断,深刻回答了我国经济“怎么看”、发展经济“干什么”、做工作“怎么办”的问题,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描绘了新蓝图。我们做经济工作必须登高望远、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是发展质量取代发展速度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第一要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速度第一到质量第一,是一场根本性变革。不追求高速度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在中高速增长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二是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第一导向,必须解决结构性矛盾,坚持效益优先。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二、把握“三大特征”。 党的十九大立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显著特征,进一步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的重大论断,作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一要把握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特征,推动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不断引领速度变化的社会预期。二要把握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特征,推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扩大增量、做优总量并举。要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工作主线,以绿色投资、有效投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三要把握转换增长动能的阶段特征,推动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要坚持把教育现代化摆在优先位置,投资于人民,不断完善创新创造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三、正视“三大矛盾”。 党的十九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认清问题根源,解决主要矛盾。一要正视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从生产端入手,在供给侧上下功夫,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实现供求关系动态平衡。二要正视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矛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要正视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矛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突出“三大变革”。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关键在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要突出质量变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实现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二要突出效率变革,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高质量发展打下稳固基础。三要突出动力变革,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

五、构建“三有体制”。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三有体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形式,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产权有效保护、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敏、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二是实现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实现宏观调控有度,就是要用好政策工具、规划手段、法治方式,落实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等措施,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六、打好“三大战役”。 党的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特别强调要打好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意识,把防风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二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脱真贫、真脱贫。三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算绿色账、打绿色牌、走绿色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七、发挥“三大优势”。 我们要不断深化省情认识,既要找短板、查弱项,更要抓重点、强优势,使青海发展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确保不掉队,奋力向前进。一是发挥生态优势。青海最大责任、最大价值、最大潜力都在生态,必须学好用好“两山”理论,努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二要发挥人口优势。青海人口较少是优势,多民族聚居更是优势,必须不断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力度,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三要发挥资源优势。青海资源不仅在地下,而且在天上、在空中、在人间,比如太阳能、风能、人文风情、民族医药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树立新资源观,紧扣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目标,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

八、促进“三区协调”。 党的十九大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重大部署,进一步释放了重大利好。青海集西部、高原、民族、贫困地区为一身,城区、农区、牧区发展差异明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突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青海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一要抓好城区发展。城镇化是大趋势、大战略、大文章,要以兰西经济区建设为牵引,以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突出生态化、法治化、智慧化、人文化,统筹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进人口向条件适宜地区聚集、产业向重点开发区集中。二要抓好农区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三要抓好牧区发展。青海牧区面积占98%,且绝大部分地区是生态保护区、深度贫困地区,抓好牧区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必须统筹人、草、畜三者关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做到草与畜相平衡、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九、加强“三业统筹”。 党的十九大对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作出重大部署。产业、企业、就业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三大关键词,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必须把产业、企业、就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使“三业”成为支撑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一要提升产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信息等现代化服务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二要培育企业,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努力使青海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三要促进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十、落实“三大要求”。 党的十九大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创新制度供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全面开放,在开放中找机遇、求合作,赢得更多发展先机,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三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稳为基础,以进为导向,既不脱离实际盲目冒进,更不安于现状停滞不前,谋定而后动、蹄急而步稳,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加快形成先进生产力。

我们有幸生活和奋斗在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践行“四个意识”,按习总书记经济思想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谋事干事;我们要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本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我们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为青海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