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离我们并不遥远——“国家宪法日”设立一年来我省普法工作纪实
“花儿”唱宪法,耐听又入心;故事讲宪法,有趣又难忘;漫画话宪法,幽默又易懂;案例说宪法,引人又有效……
不论是哪种宣传方式,因为喜闻乐见,所以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从而缩短了宪法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发现,原来国家的根本法——宪法离自己并不遥远,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国家宪法日”设立一年来,我省结合“六五”普法工作,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跳出传统模式,用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宣传普及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知识,使人们真正感觉到“宪法和百姓福祉密切相关”。
宪法精神在身边
“以前在工地遇到点纠纷,总觉得‘动拳头’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除了耍横斗狠,再想不出什么法子,往往有理也变成没理了。后来听了法治课,看了很多有关宪法宣传的资料,遇着事心里亮堂多了,首先会想到要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反倒变简单了。”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务工的孙玉宝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就知道《宪法》就是一部法律,具体是干啥的不清楚。听完课才知道,其实我们的很多基本权利都是受《宪法》保护的。”
在孙玉宝居住的工棚里,放着漫画、手册等宣传宪法的资料,这些资料制作得别出心裁,让人们传统观念中“高大上”的宪法一下变得亲切起来。的确,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让人人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是普法宣传的终极目的,而宪法宣传更有这样的必要。正如省司法厅副厅长左旭明所说,只有更好地普及宪法知识,让更多的人懂法,人们才会更好地守法用法,而这种良性循环也才有助于形成更好的法治氛围。
我省历来重视普法宣传。尤其是在设立“国家宪法日”之后,我省的“六五”普法工作更加突出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突出领导干部和青少年重点对象宪法及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法律七进”工作中将宪法知识作为重中之重广泛宣传、大力普及;围绕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先后部署开展了“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学习宪法尊法守法”等系列宪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编印、编译《宪法》单行本、《农村民事漫画案例选编》等多种普法教材250万册赠送基层,以宪法为重点的50多部法律法规得到宣传普及,全省494万普法对象中,有455万受到普法教育,普及率达到92%以上,使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省突出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深入推进宪法在领导干部中的普及力度,创新推出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以案说法”活动,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得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及群众的好评,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同时,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积极推动将以宪法为主的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运用多样化教育为载体,加大青少年宪法普及力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公务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农牧民和宗教教职人员宪法学习,以重点对象学习宪法带动宪法精神深入全民活动的开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深化全国“法律六进”活动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并在今年继续打造升级版,在全省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就群众关心关注的宪法问题,开展别具特色的宣传,还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法律七进”的方法和途径,把宪法知识融入到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平安寺院创建、玉树灾后重建、平安与振兴工程等工作中,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出了法治宣传品牌和亮点。
宪法文化在身边
在西宁市城中区,青唐城法治文化公园的建成给周边的群众带来了不少乐趣,在这里,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每天都在耳濡目染宪法知识。市民张传林每天吃过晚饭后,就带着小孙女来到公园散步,看看漫画、听听故事,还时不时讲给孩子听。张传林说:“从去年国家设立宪法日之后,我们一起锻炼的老头儿老太太们说法的一下多了起来,小区里的法治宣传活动也以宪法为主。这就对了,国家的根本法作为公民多少要了解一些,了解了宪法说的是啥,再看公园里的这些法治文化,就理解得更透了。”
的确,任何一部法律法规的普及都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正是通过把宪法精神和法治文化元素植入群众生活之中,使群众自觉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拉近宪法与我们的距离。
“六五”普法以来,我省的法治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宪法作为核心宣传内容,被融入到各种法治文化建设中。各地着力培育以突出宪法为主的区域法治文化特色,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文化典型培育、法治文艺演出宣传等方面入手,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特别是西宁市在“六五”普法期间建成了青唐城法治文化公园、湟源克素尔法治文化村、湟源城关小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柴达木路法治文化一条街等一批法治文化阵地;海东市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组建了法治文艺演出队,开展了“法治文艺演出赶大集”活动,编印了《河湟民间曲艺法治演唱集》,并在乡村演出100多场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办的“柴达木之夏广场法治文艺演出”,连续多年,产生了积极效应。很多村(牧)委会、社区居委会还设立了法律图书角、开展了法治文化建设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法治文化活动的兴起,使法治宣传教育的形式更加形象生动,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各地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媒体的普法专栏、专版、专题节目和公益性法治宣传等形式,不断加大宪法宣传力度,并进一步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宪法宣传工作。
宪法实践在身边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今年,我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举办了厅级领导干部《宪法》专题讲座,并开展全省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宪法知识“万人上线”无纸化考试,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增强宪法意识、带头依法办事。省司法厅还注重和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宪法学习,使“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的法治理念不断地内化于基层干部心中;在全省各级法院和检察院,还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
在宪法普及宣传的推动下,今年6月16日,省司法厅联合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省监狱管理局在青海省东川监狱挂牌成立法治教育暨廉政警示基地,这在全省金融系统尚属首次。这是我省强化法治实践的一项具体做法。一年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将宪法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依法治理活动,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保证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全省全面启动法治市(州)创建活动,因地制宜的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法治青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特别是今年我省7个村(社区)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从而使我省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累计达2285个。
从社区学校到田间地头,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这些异彩纷呈的宪法宣传实践活动,打开了宪法走进公民生活的一扇大门,更让“宪法是人民宪法,是对人民权利和福祉的保护”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