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搅动富民强村活水——我省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述评(上篇)

27.07.2015  13:39

  帮扶一地,造福一方。

  消除贫困,是我省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场持久战。对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全省面积98%的青海来说,短期内消除贫困并不容易。

  定点帮扶、危房改造、生态移民、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多种减贫脱贫新模式,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彻底改变穷困面貌。

  “十二五”以来,我省创新思路,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农牧民脱贫之路正越走越宽。整村推进,产业园建设,旅游、光伏试点项目探索……一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已然形成。

   活水浇根,推进产业“造血”扶贫

  盛夏时节,坐落在公路旁的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房屋崭新整齐,道路干净整洁,处处花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过去,条岭村坐落在山尖尖上,随着一次次山体滑坡,村边的断崖一步步向村民们的住宅逼近,断崖离最近的人家只有10米远,遇到下大雨或地震,整个村庄都有可能随着山体塌陷、滑落。

  2013年,平安区整合项目资金300多万元进行新村建设。次年将村子整体搬迁到现址,通电、通水、通路,靓化、绿化环境,修建学校、广场、医务室等配套设施,条岭村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尝到了整村推进带来的甜头。以贫困村为单元,以贫困人口为对象,集中投入扶贫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种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在我省取得成效。

  条岭村是我省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一个典型。多年来,我省精心组织各地以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产业扶贫基地为主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仅2013年,扶持贫困户7.62万户,31.38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整村推进,不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么简单。坚持整村推进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相结合,才能达到综合扶贫、全面发展、持续增效、富民强村的目的。

  依据海东市的资源优势,省扶贫产业园区与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手合作,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沿岸以1万亩土地作为种植养殖基地,将原来撒胡椒面式的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将整村推进分配资金入股扶贫产业园,群众年底分红,同时吸收了村庄内贫困户到基地进行锄草、采摘等工作,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今年以来,根据《青海省扶贫开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管理办法(试行)》,我省按照因素法切块下达整村推进资金4.1亿元,结合金融扶贫,在全省32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项目,并建成和培育200余个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扶贫基地。在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大力推动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围绕经济林木、中藏药材种植、生态畜牧业、旅游业、富硒果蔬等重点扶贫产业,打造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授之以渔,力促产业“滴灌”扶贫

  “真没有想到,我现在也成了一名技术工人,可以每天到厂里来上班,刚开始一点也不习惯,现在适应了上班的节奏,感觉太好了!”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扶贫产业园诺布嘎琼民族服饰加工厂内,卓玛措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

  厂房内,一台台智能化的缝纫机整齐排列,在工人们熟练的操作下发出整齐的“塔塔”声,旁边的桌案上,设计师们手执画粉,认真仔细地设计款式,色泽艳丽、做工精细的民族服饰挂在一边。

  去年年底,投入3000万元的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行。目前,扶贫产业园已入驻民族服饰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等4家企业,并吸纳当地农村贫困劳动力700余人,诺布嘎琼民族服饰加工厂正是其中之一。而卓玛措和同伴们也从在家里缝制服饰的“作坊工”变成了正规工厂的“技术工”。

  沿着改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的思路,近年来,我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精准扶贫、滚动发展、提质增效、示范带动”原则和“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增效益、带农(牧)户”的发展路径,投入资金1.12亿元,围绕中藏药材种植、高原牦牛养殖加工、奶牛集约化繁育、藏茶种植、富硒果蔬、獭兔养殖等扶贫产业,建设覆盖7个市州17个县的扶贫产业示范园11个,其中省级3个,县级8个,不仅有力助推了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辐射带动11.34万贫困群众增收。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我省围绕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根据当地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近1300个,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特色林果、高原生态畜、蔬菜、饲草种植、中藏药材和奶牛七大特色扶贫产业,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最受贫困户欢迎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土地流转型等产业开发模式。

  这些模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做到了县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通过产业这座“桥梁”,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

  例如,依托河湟谷地光热水土匹配条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省投入扶贫资金4.8亿元,重点扶持民和、乐都两县发展以温室大棚蔬菜为主、露地蔬菜为附的蔬菜种植产业;在海东市扶贫产业园养殖示范园里,科学养殖示范园、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民俗旅游示范园、贫困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功能区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农民增收。

  毋庸置疑,扶贫产业园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培养农牧业企业经营者和高素质农业技术工人的培训体系,发挥着扶贫产业园区带动作用,不断放大产业功能和集聚效应,真正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借力发力,撬动产业“倍增”扶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又到了青海最美的季节,也是旅游旺季。来自广西的胡先生一家住进了海晏县兰花湖旅游公路旁的“兰花湖旅游驿站”,“这里吃饭、住宿都有,价格便宜,离景点也不远,很方便。”

  “兰花湖旅游驿站”是县上的旅游扶贫试点,在省扶贫开发局的支持下,今年年初开始筹建,夏天时投入使用。像这样的旅游扶贫试点项目目前已在全省51个贫困村中展开。

  依托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我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今年我省安排资金1.15亿元,整合旅游部门资金1200万元,在全省条件成熟的51个贫困村启动开展试点。

  在夯实精准扶贫基础信息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我省还启动实施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系列工程,探索多元化的扶贫减贫模式。

  金融扶贫方面,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扩大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免抵押、免担保和基准利率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规模,计划投入资金5亿元、力争撬动扶贫资金规模20亿元。

  电商扶贫领域,在10个县选择有上网技术条件、有产业开发基础和有物流条件的20个贫困村,采取贫困村自建和依托企业网络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首批电子商务扶贫试点。

  向太阳要饭吃。今年,我省在西宁、海东、海西、黄南等地8个县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150兆瓦,重点扶持8333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项目由合作企业全额投资,以户均3000瓦入网指标为条件,无偿为每户贫困户投资2.7万元,在20年合约期内每年每户分红4000元。

  不仅仅是在这些领域,海东市的“拉面经济”,黄南、玉树、果洛等地的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表演等扶贫试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通过建立精准识别工作机制,我省与全国同步完成了1622个贫困村、20.4万户、73.6万人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通过创新扶贫机制,探索多元扶贫手段,今年年内,我省将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努力使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围绕精准扶贫,我省正在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苑玉虹)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