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再认识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战略部署,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青海人民的期盼。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七性”。
必然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要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其次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
紧迫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需要高质量发展。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同时,地处高原是青海的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的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的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因此,青海必须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复杂性。高质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一是搞好顶层设计。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强化研究、科学谋划、系统设计、有序推进。二是建立健全落实机制。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有效机制,形成包括政策制定、任务分解、协调推动、科学评估、反馈完善、整改提升在内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是建立考核体系。着力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的研究设计。
区域性。充分发挥各个地方优势是成功经验。从国内发的地区成功的经验可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挥各地长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板块模式是一种十分紧迫的任务。青海要根据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宜居宜业“大西宁”、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新海东”、开放“柴达木”、特色“环湖圈”、绿色“江河源”的规划。在确保生态优先的大前提下,在高质量发展中用足用好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形成有本区域特色、又能使各个地区实现互补、联动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创造高品位生活贡献力量。
动态性。高质量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生产的目的是为消费服务,消费需求是动态的,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动态的。从产业革命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产业革命,不但实现了不同层次的理论创新,而且,大大推动了整个社会实践的发展,使社会发展形态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现在走向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人们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大趋势。但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矛盾、障碍、问题很多,必须立足大局、把握规律、系统设计、统筹推进。
创新性。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动态性,使创新成为应对问题的最好选择。创新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重要标志。通过创新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资源、改变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作用,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效率;可以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普惠性。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具有共商共建共享的普惠性特征。
总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者单位:海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