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西宁“厕所革命”的关键词
今日视点
翻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公园旅游公厕的档案,厕所的地理位置、建设等级、使用现状、管理主体等信息一目了然,一座座旅游厕所的“面貌”跃然纸上;
浏览大通县新庄镇新庄村的卫生户厕花名册你会发现,每笔到户物资数量都有详细记录,领取人更是郑重的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初听到厕所还有档案和花名册,你也许会觉得惊讶,但这正是西宁市“厕所革命”建管结合的创新做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些档案,寻找西宁市“厕所革命”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智能科技
走进西宁市城中区中心广场城市公共卫生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台42寸触摸大屏,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此通过智能网络平台查询青海旅游线路、景点以及商铺信息等。在触摸屏的对面,是供游客和市民使用的免费手机充电站、借伞处、擦鞋机。
来到女士卫生间,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有婴儿卫生床和幼儿安全座椅的母婴间和带有吹风机的化妆台,进门后是一排全感应式龙头洗手池和全自动烘手器,洗手池边还设有婴儿整理台。最内侧的厕所间里贴心的设置了无障碍卫生间,正对门口的油菜花海装饰油画让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这座智慧公厕为了让人们感受到青海浓郁的人文气息,墙上布置了青海湖、油菜花海、鸟岛等3幅装饰画。同时,整个公厕内WiFi全覆盖,灯光、音响、湿度、温度均由Ipad全能控制,实现了城市公共厕所的智慧化建设。
在城市厕所彰显智慧科技的同时,西宁市对农村厕所的改造工作更是充分依托科技创新。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和沼气池式生态卫生厕所,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面对这种情况,加强技术指导成为了改厕成功的关键。市爱卫办及时组织卫生防疫和改厕乡镇技术人员到已建成的卫生户厕现场学习,以提高业务能力。为保证农村改厕质量,市爱卫办成立了农村改厕技术指导组,参与每个乡镇第一批试点户的改厕施工,对各试点乡镇的改厕人员进行了现场技术培训,各乡镇爱卫办对各村的改厕技术骨干也进行了专门培训。
记者从市爱卫办了解到,通过扎实的培训和质量监测,改厕村已经形成的专业施工队伍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施工,保证了改厕的质量,真正做到改一户,成一户。截至目前,西宁市累计建设完成卫生户厕26.77万座,普及率为97.31%,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为38.42%。
关键词二:科学规划
走进东关清真大寺景区,沿着左手边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向前便是一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卫生间。
记者从西宁市旅游局了解到,东关清真大寺景区在厕所建设过程中,充分用好省级扶持资金,自筹资金扩大面积、提升硬件,建设了1300平方米功能完善的旅游厕所,既突出了民族特色,又满足了游客需求。
东关清真大寺景区厕所只是西宁旅游厕所的一个缩影。西宁市在旅游厕所的“厕所革命”中,充分考虑景区的地域环境和景区特色,在布局上以“景区、城区、镇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
针对察汗河景区和群加森林公园面对排水无法解决,不适宜修建较大规模水厕的实际,各修建了1座生态环保公厕;为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的破坏,娘娘山景区设置了2座环保公厕;北山土楼观景区原有游客服务中心房屋年久老化、面积过小,城北区旅游局在充分结合景区地理特点后,规划设计了一层为旅游公厕,二层为游客中心的综合性旅游公厕,实现了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塔尔寺景区在厕所建设中为充分与周边的建筑相协调,突出藏式建筑外观特色建设了2座与5A景区相配套的星级旅游厕所……
据介绍,2015—2017年,西宁市争取国家、省级旅游厕所建设资金新建厕所90座,改建厕所29座;部分乡村旅游接待点、景区、旅游购物场所自行修建公厕25座,有效推进了全市旅游厕所建设的步伐。2017年更是将旅游厕所建设作为星级旅游饭店、星级乡村旅游点、A级景区等初评的重要指标,重点实施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公园旅游公厕、湟源宗家沟旅游公厕、湟中千紫缘旅游公厕等3座高标准厕所,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全市旅游公共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三:人文关怀
“日月山景区的‘第三卫生间’让人耳目一新,既可以满足带婴儿的妈妈们的需要,也让不放心老人独自上厕所的孩子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给这种做法点赞。”来自吉林的温女士在前往日月山景区后发出了这样感叹。
所谓“第三卫生间”,就是为解决部分特殊游客(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共同外出,其中一人行动无法自理)如厕不便的问题而设置使用的卫生间,有助于解决特殊群体的如厕需求,体现了“厕所革命”的人文关怀。据了解,目前西宁市分别在日月山景区和大通桥头公园设置了“第三卫生间”。
日月山景区的“第三卫生间”内随处可见人文关怀:地上铺着防滑垫,卫生间内有婴儿护理台、儿童洗手盆、成人洗手盆、儿童坐便位、儿童小便池、成人坐便位等。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在成人洗手盆边安装了安全抓杆。家长如厕时可以将婴儿放在墙上的壁挂式可折叠婴儿坐椅上,并扣上安全扣,保证婴儿安全。
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旅游厕所上,更贯穿于西宁市“厕所革命”的全过程。
由于风俗习惯的影响,农民的卫生意识不高,许多农户使用茅圈,由粪便传播的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农民愿意出钱看病,却舍不得出钱改厕。针对这种情况,西宁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改厕宣传,努力让农村厕所改造行动成为农民本身的意愿。其中,开展改厕技术培训200人次,下发农村改厕宣传画、宣传手册和宣传单等2万余份,受宣传教育人次达30万。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改厕的意义,真正使“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的农户自觉行动。
同时,为了提升游客和市民在加油站等场所的服务体验,西宁市积极鼓励公路服务区、加油站及城管、林业等场所的公共厕所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建设管理,融入旅游服务功能,增加文化内涵。倡导通过宣传板、LED屏等形式,强化旅游厕所文化宣教功能。
据了解,目前西宁市各区环卫直管公厕223座,社会管理公厕266座,免费对外开放公厕364座。其中,全市环卫直管公厕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社会单位免费对外开放公厕141座,主要在大型商场、宾馆和超市及大型餐饮企业内设配套服务型公厕。(贾 泓)
短 评
“厕所革命”彰显民生情怀
几年前,在西宁的街头也许还能听到关于公共卫生间过少或较脏的抱怨。但随着“厕所革命”的进行,西宁市的城乡厕所从数量到质量均有了飞跃式发展,市民的抱怨逐渐消失。
省委书记王国生曾强调,厕所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生态问题、发展问题,要努力探索符合青海特点的方法路径。为此,西宁市主动剖析自身发展特点,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西宁特色的“厕所革命”之路。
在“厕所革命”中,西宁市紧紧依托科技的力量。诸多科技元素的加入,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异地游客看到了西宁市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快速发展的勃勃生机,智慧西宁、活力西宁的城市形象在一项项科技的应用中逐渐立体化;
在“厕所革命”中,西宁市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方针。在厕所建设的改造和修建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对厕所类型、改建方案进行个性化定制,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配置厕所资源。一次次的努力,源于西宁市一切从实际出发、精益求精、为民服务的不懈追求,让生态西宁、创新西宁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在“厕所革命”中,西宁市尽显人文关怀。注重特殊群体需求、加强青海文化宣传、尊重群众意愿……每一份关怀,都让西宁市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更加厚重,让温暖西宁、幸福西宁的城市形象逐渐清晰。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西宁市在解决厕所问题时,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将解决厕所问题作为一件民生大事,真抓实干,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一座座小小的厕所,也用其身上汇集的智慧与思考、赞许与期待,彰显了西宁这座古城的细节之美和文明底色。(贾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