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湿地 筑起绿色生态保护“屏障” ——探寻格尔木湿地栖息野生鸟类白天鹅的踪迹

10.01.2019  17:44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通讯员 祝桂福 刘海英 摄影报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划破了天边最后一丝暗沉,宁静的高原在旭日东升中苏醒,也唤醒了栖息在湿地周边的万物生灵。

  随着高原湿地恢复和保护,也为栖息的野生鸟类提供了丰厚的生存条件。生态的改善和变化,留住了候鸟的踪迹,也在悄然中改变着高原鸟类栖息的生活习性。置身与世外的闲适,尽享安逸的片刻宁静,在格尔木周边湿地伴随白天鹅的身影,一路吸引着拍客们的瞩目,将每一个悠闲自得的神态捕捉、定格。

  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每年三四月间,它们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每年的十月份之后,它们就会结队南迁。在南方气候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养息。然而,随着近年来生态的不断改善,这种冬候鸟的生活习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隆冬时节,草木干枯,位于格尔木的金鱼湖、清水河、渔水河等周边湿地,活跃着一群“白衣仙子”——白天鹅。它们优雅、闲适的身影,为冬日的高原湿地,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精致与风情。这是近年来海西州不断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成果的展现,同时也是海西生态建设力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益成效。

  天鹅又叫白天鹅、鹄,是一种大型游禽。全身羽毛白色,嘴多为黑色,上嘴部至鼻孔部为黄色。它们的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在游泳时脖子经常伸直,两翅贴伏。由于天鹅的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都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由于它们幽雅的体态,古往今来天鹅成了纯真与善良的化身。天鹅的巢多置于干燥地面上或浅滩上的芦苇丛间,它们主要以水生植物的种子、根茎、叶子和杂草的种子为食,也啄食少量的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蚯蚓等。它们的嘴强大,掘食的本领很高,能挖食埋藏在淤泥下0.5米左右的食物。天鹅主要在我国的北部和西部繁殖,在华中及东南沿海越冬。未成年天鹅的羽毛为灰色或褐色,有杂纹。自然界中,天鹅能活20年,人工豢养的可活50年以上。因为天鹅身体很重,起飞时它们要在水面或地面向前冲跑一段距离,因此,白天鹅又被称之为是体重最重的飞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生态的不断改善,使这些候鸟的踪迹,随着高原生态的变化,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在格尔木周边的湿地,虽然已是漠风拂面的隆冬时节,群栖的白天鹅却依然神态悠然,它们或嬉戏、或追逐、或振翅飞向天际的远方,那矫捷的身影就像蓝天上飘动着的朵朵白云,令人无限的遐想……

  冬候鸟——白天鹅滞留在北方过冬为冬日的青藏高原增添的几分生的气息,也为这里的冬季增添了一抹生机与祥和。天气晴好的冬日里,追寻着“冬候鸟”——白天鹅的踪迹,一路寻访、一路追随,目光所触及处,那一抹令人悸动的身影,时刻牵动着人的心扉。

  享受着高原祥和的气息,栖息于高原湿地的生灵们,享受着随性的安逸,它们或追逐嬉戏、或展翅翱翔又或是在一旁静等守株待兔与野鸭抢食美味的鱼虾,每一个定格的画面都勾勒着大自然与生物和谐共生的祥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