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年导演王益民:十年电影情 一生影视梦
王益民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摄
“您觉得做导演、拍电影辛苦吗?”
“从事影视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觉得辛苦。我最高兴的,是每部影片开拍第一个镜头的时候,我最失落的,是每部作品拍摄完成喊‘杀青’的时候,我希望我每天都在不停地拍,一直在拍……我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这份工作。”
谈起电影,王益民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动人的光亮,悸动与欣喜交织,柔情与希望相融,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他对电影的一片痴心与深厚情义。
十年电影情,一生影视梦。王益民从一名基层的铁路工人成长为中国优秀的青年导演,他虽然非科班出身,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陆川、王小帅、杜可风等知名导演一同上榜《2015年度中国微电影导演30人》。
伴随着他爽朗质朴笑语,一段与“影视梦”的不解情缘娓娓道来……
27岁学做导演
王益民从小就对影视非常着迷,上初中的时候就萌生了从事影视工作的想法,梦想的种子也深深埋进了他的心窝。
2001年,王益民从包头铁路工程学校毕业后,进入到神华集团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做了一名最基层的铁路技术工。在此期间,王益民承担起了公司的宣传工作,自己一个人办起了杂志,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经过一番努力,2007年他和另外一名同事被选入到公司刚成立的电视台工作。
这一年,王益民27岁,他第一次扛起专业的广播级摄像机、第一次正式接触影视。梦想的种子终于有了破土而出的机会,王益民很是激动。
“我当时什么都不会,连摄像机的开关都找不到。”回首往事,王益民记忆尤深,“那时我只能怀着满腔的热情跑去请教别人。我还买了大量的专业书,通过自学研究摄像机的原理、画面、构图、拍摄方式方法,边学习边实践。”
在北京电视台学习期间,王益民第一次独立外出拍摄新闻。因为没有经验又害怕自己做不好,不到一分钟的新闻片光素材他就拍了近30分钟,每个镜头都拍了好几遍,后期剪辑的每一帧他也格外细致用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益民的处女作得到了老师的极大肯定与表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电视上,我真的很兴奋!”
“在神华集团工作期间,我做过工人、技术员、工长,当过秘书、搞过接待、干过摄影、做过编辑、编过杂志。直到摄像机放在我肩上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到它的重量与分量,我扛起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毕生的梦想。”王益民说,从那时起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决心永远地走下去。从此,他追逐梦想的脚步便从未停歇。
《雪域高原神华情》是王益民拍摄过最艰苦的一部纪录片。为了展现神华集团援建西藏聂荣县的真实场景,王益民独自扛着摄像机奋战在海拔近5000米的藏北高原,头晕、心慌、腿疼,严重的高原反应为他的拍摄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那时候的工作状态是上车吸氧下车拍摄,半夜工作回来还要输液。”在这样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王益民凭借着不服输、肯吃苦的劲头,仅用了3天时间就保质保量完成了三集纪录片的拍摄任务。
最终,王益民创作的系列专题《雪域高原神华情》荣获“2011年度中国煤炭新闻奖”一等奖。次年,纪录片《让爱前行》荣获“2012年度中国煤炭新闻奖”一等奖。
王益民参加第七届欧洲萬像国际电影节。本人供图
矿工是最可爱的人
“我从小在矿区长大,矿工留给我的印象总是衣衫褴褛、满脸黑泥,小时候很害怕他们。”参加工作后,王益民经常会深入到井下做采访,在体验到煤矿工人真实的工作境遇后,他对矿工这个职业从此有了新的认识。“煤矿工人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地心深处工作,默默无闻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特别敬仰他们。”
采访期间,王益民得知了很多矿工家庭的故事。妻子抱着孩子在家苦苦等待迟迟未归的丈夫,母亲站在家门口寒来暑往每日迎送在井下拼命工作的儿子,“这是每个矿工家属的常态,一块石头落下都会葬送一个家庭。”旷野之上,这些悲喜加交的情丝让王益民深受震撼与感动。
就这样,王益民把矿工的故事搬上了自己的荧幕。为了准确塑造矿工形象,选取最佳的拍摄场地,每次拍摄前,他总会为团队打头阵,提前好几天来到拍摄地反复堪景,力求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我要把矿工拍好,把他们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王益民从影至今,导演了《鸿雁》、《我的父亲母亲》、《天山儿女》等多部以矿工故事为背景的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微电影作品,并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他认为,情感类的影片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一个好的导演应该做到让观众入戏,让观众跟着剧情中的角色一起笑,一起哭,从中找到共鸣,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王益民(右一)在《天山儿女》拍摄现场为演员讲戏。本人供图
微电影要引导社会正能量
作为一名青年导演,王益民认为微电影是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好平台,应该有更多的人去喜爱微电影,感受它的内涵和精神。它和电影一样,都是通过影像的方式去表达情感,给人以正能量的引导。
王益民今年创作的微电影《天山儿女》,讲述了新婚的维吾尔族夫妻替已遇难的矿工工友照顾他患病的汉族父亲的故事。在敬老院进行前期堪景时,一位老阿妈情绪十分激动地走到王益民的面前,双手抚摸他的脸,亲吻他的额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维语,不停地流泪,王益民被这样的举动震惊。
“这位老阿妈在敬老院生活有一年多,儿女从来没有看过她,她把我们当成她的孩子,用维吾尔族人特有的方式为我们祈福祷告。”回想起这个画面,王益民的眼眶红了。“我希望《天山儿女》这个片子能够唤醒人们关爱老人、照顾老人的情感和责任。告诉青年人甚至是小朋友,我们要更多的关心老人、爱护老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天山儿女》这部作品不仅彰显了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民族情,还把传统美德、民族融合的丰厚内涵传递给观众,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该影片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国内外24项大奖。而王益民本人也获得美国2015国际独立电影奖最佳导演白金奖,美国荣誉全球电影大赛优秀导演奖,第三届中国平遥微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导演奖,2015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18日,在英国伦敦,王益民荣获第七届欧洲萬像国际电影节最佳新锐导演奖,同时,他也是以短片导演身份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
王益民在每次影片开拍之前,都会和剧组的兄弟姐妹们说几句贴心话,“我一定会对得起大家的每一分心血,每一滴汗水,对的起我们拍摄的每一段素材,对得起后期剪辑的每一帧镜头。大家来帮助我做这件事情,不能白费心血,我们拿奖也好,不拿奖也好,我都希望大家共同享受这份成绩。”这是他对整个团队的责任,是对自己的叮嘱,是对电影谨慎的态度,更是对梦想永不磨去的誓言。
2015年即将悄然远去,2016年等待王益民的是对电影未知的探索与挑战。梦很长,路在脚下,又一幅用影像描绘的绚丽画卷正在王益民的心中徐徐展开……(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