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奔小康 扶贫必攻坚——三论统筹落实“四个全面”建设和谐美丽青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我省来说,没有农牧区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要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紧紧牵住扶贫攻坚的“牛鼻子”,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对标找差,补齐短板,走好“最后一里路”。
青海有1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622个贫困村,涉及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四省藏区连片特困地区。受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三重矛盾”的制约,我省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5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们必须突破的“瓶颈”。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多次召开会议专门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扶贫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去年以来,与全国同步完成了对我省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立了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全面启动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建立了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改革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全省82个贫困村开展金融扶贫试点,创新了金融扶贫机制;领导包片、分类指导,建立了片区工作推进机制。实现了在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突破。
当前,我们的扶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容易脱贫的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扶贫对象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年是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启之年,我们要以精准扶贫为统领,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精准扶贫与区域攻坚相结合,专项扶贫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落实依法行政,创新扶贫机制,完善扶贫举措,打造扶贫品牌,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横下一条心,年内减少贫困人口20万以上。
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讲话精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进一步调查研究、理清思路,强化问题导向,因地因人施策。要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扶到点上、根上,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逐步脱贫。切实做到在全面小康路上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青海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