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小时新华社记者陪农民工讨薪

11.02.2015  13:52
核心提示:   12月27日晚,来自安徽的务工人员刘绍文在说起自己的讨薪经历时留下了眼泪。新华社发布客户端记者 罗晓光 摄   我们身后,是来自河北、河南、甘肃、湖北等地的115名流离失所、讨薪无门的农民工和他

  12月27日晚,来自安徽的务工人员刘绍文在说起自己的讨薪经历时留下了眼泪。新华社发布客户端记者 罗晓光 摄

  我们身后,是来自河北、河南、甘肃、湖北等地的115名流离失所、讨薪无门的农民工和他们的被褥。为了取暖,他们三三两两依偎在一起,或坐或躺,咳嗽声、咳痰声、叹息声、过堂风声不绝于耳。

  一床被褥、一张欠条、一张身份证、一身衣服、一只手机是他们全部家当。

  自从2014年10月工程完工后被赶出建筑工地,半年工钱至今一分也没拿到。从11月被告知“盖得是违章建筑”“老板也不见了”之后,没签过合同的他们住花坛、地道、大街,一次次停留、一次次被驱赶…共计230余万元欠款不知从何找起。

  “家里人苦等了一年,如果一分钱讨不回,没脸回家……

  一对一同出来打工的夫妇,男人抚摸着女人的头发,一言不发。

  凌晨四点零五,零下10℃。庞大爷爬起来抽了根烟,由于工友的棉被远不够用,他只能与同乡工友小徐蜷缩在一起,生怕吵醒小徐,他没舍得扯下披在小徐身上的军大衣。地下道外面漆黑一片,五指不见。寒风将他的耳朵吹得通红,因为没药一直没好的咳嗽再次袭来。用脚把烟头碾灭,庞大爷将皴裂的手背在身后,来回踱步。听到我们跟来,他缩回右手,抹了抹苍白的脸颊。

  泪水说尽煎熬、辛酸、无所依傍。当一个男人无法维护自己的家人时,泪水替他呐喊出他的绝望与愤怒。

  

  有那么一瞬,我蹲在墙角,闭了眼,脑海中全是“缝隙”二字。都市的缝隙、法律的缝隙、规则的缝隙、生存的缝隙。

  12月28日凌晨,无处可去的讨薪农民工在北京朝阳区工体路南口通道内挤在一起过夜。新华社发布客户端记者 罗晓光 摄

  他们是在城市和时代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群体。

  公正也许无法覆盖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法律也时而暴露它的缝隙,规则对一些人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约束……所有这些将处于城市利益链底端的农民工推入生存的缝隙。

  他们在等待的煎熬中沉睡。缺乏知识、话语权、维权意识做武器,他们基本的权益受到侵犯,他们与家人的生活甚至生命无处安顿。

  人潮拥挤,脚步匆匆,没有足够的秩序,信任是奢侈的,等待是无力的。

  “信访办的人建议我们找律师…可我这辈子还不知律师长啥样!”晚上他抱着手中的那本草绿色的《打工者:融入城市手册》进入梦乡。

  

  百余小时过去。在媒体和舆论的关注下,政府有关部门出动,包工头终于现身,230万元这才有了着落。

12月31日中午,讨薪农民工终于领到期盼已久的欠薪。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终于,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他们等来了拖欠了89天的血汗钱。尽管它姗姗来迟,总归还是来了。

  “包工头”驶着载有两大纸箱子的车赶到草房,两个纸箱子里面全是红彤彤的票子,拿出民工的名单和印泥,他们站成一排,排队领钱。

  “感谢你们记者,不然我们不知怎么办……

  ↑12月31日下午,拿到欠薪的农民工准备回家,久违的笑脸重新回到了他们脸上。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血汗钱”拿到之后,他们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阳光之下,眼睛也亮了起来。笑容是那样简单却丰富。

  他们已经忙活着订票回家了。把辛苦领到的血汗钱掖在最贴近心房的位置放稳妥后,顶着毡帽、背着铺盖团,他们冲我们笑笑,急急忙忙往车站赶去。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知几十天没洗澡的他们在车站、车上、会不会再次遭遇驱赶。

  我想应该不会。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在朝阳门附近写字楼办公的白领们为他们送来被褥、防潮垫的场景,周边居民拿出小锅为他们煮面的温馨画面,还有在地道里摆摊的摊主相送,最后被他们系在行李上的羊毛鞋垫……那是本不属于寒冬的温度。

  春节过后,又将有一批农民工带着家里人的企盼来到北京,为城市的建设添砖添瓦,劳碌辗转、赚钱回家,又是一年。

  然而今年的年底、明年的年关,他们会好吧?

青春派,炫精彩。扫一扫,带走新华炫闻。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