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根小小的平菇菌棒,让村民生活变了样。今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调整传统种植业结构,加快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一、二期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鲜菇300余吨,实现年产值240余万元。
试种平菇喜获丰收
眼下,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种植的平菇到了采摘期。
宽敞的日光式玻璃温棚里香气四溢。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菇架上,蘑菇挂满菌棒,几名妇女提着篮子采摘鲜菇。这些新鲜的蘑菇经过分拣后,将运往民和县城及附近乡镇的蔬菜销售点。
麻地沟村地处民和县浅山地区,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全村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种植业。麻地沟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说,受自然环境、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以前,麻地沟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低下。若遇干旱年,村民收入更是入不敷出。
在曾经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土地上种出鲜嫩的蘑菇,这是西沟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次有益尝试。西沟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民和一带销售的菌类产品绝大多数来自县外,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经过多地走访和了解,发展设施菌类产业增效快、前景广,他们便下决心引进到麻地沟村。
2020年,利用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整合村集体原有养殖场补偿款47万元和“一村一品”项目资金60万元,麻地沟村建设了1224平方米的玻璃节能温棚,并购置了种菇设备,自主加工菌棒等,发展食用菌产业。
为让村民尽快掌握蘑菇种植技术,他们找到30多年种植食用菌经验的专家,对有意愿种植蘑菇的村民开展培训。经过三个多月的课堂培训和实地操作,一部分村民率先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
“这里能种出鲜蘑菇,以前想都不敢想。起初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第一年的收益就很好,而且产量也稳定,大伙儿看到了种植蘑菇的希望。”村民刘满桂说。
今年年初,西沟乡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首批采摘的平菇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宁智勇说,截至目前,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上架的菌棒6.2万个,出菇约1.8万公斤,实现收益14万余元。
打造区域知名品牌
短短的六七个月里,销售蘑菇实现收益14万余元,提振了当地政府和种植户的信心。
麻地沟村的蘑菇外形好、肉肥厚、得益于他们采用了绿色、无污染的生产原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这些菌棒的原料是玉米芯。”宁智勇说,随着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起初被丢弃或是用来烧火的玉米芯被加工成饲料。用这些玉米芯、秸秆等做基质制作菌棒,不仅成本低,而且菌棒原料充足。
村民刘满桂说,自从掌握蘑菇种植技术后,他一直在村里的食用菌基地里打工,从事安放菌棒、采摘蘑菇、分拣蘑菇、打包装车等工作,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今年在试种平菇成功的基础上,麻地沟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加工好的菌棒按成本价转售给赋闲在家的群众培育产菇。待蘑菇长成后,村里的合作社再以市场价回收、销售,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也是农户持续增收致富的动力。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西沟乡政府打造区域知名优势品牌,让小小食用菌激发乡村振兴新“蘑力”。
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
产业发展旺,致富劲头足。今年,麻地沟村继续投入乡村振兴试点项目资金830万元,流转土地19亩,建设阳光钢架温棚、冬暖式现代日光温棚、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车间等配套设施。
目前,西沟乡食用菌基地二期温室大棚、生产车间晾晒场主体已完工,放置接种菌棒3万余个,目前正以日均2500个菌棒的生产量加速推进。预计再过一个月,二期5栋温室大棚将全部完成接种菌棒摆放,预计累计能摆放10万个菌棒。
西沟乡有关负责人介绍,食用菌基地建成后,可为附近村民提供一部分稳定的就业岗位,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务工村民增收致富。
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是西沟乡农业增效、村民增收的最大瓶颈。今年以来,在县上的引导和支持下,麻地沟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优势,以菌类产品为主导,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农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