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寺巷社区里的志愿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尕寺巷社区里,不分民族,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相互帮扶。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是一家人——
走进湟岸巷,只要看见戴红袖章的李振民,不论老幼都叫他“李老师”,李振民是尕寺巷社区的一名志愿者。
湟岸巷有13栋楼,共352户,居民中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管理湟岸巷除了尕寺巷社区之外,还有像李振民、马金莲、李海英、李莲英、宋永辉等这样的志愿者,他们用爱心织成一张网,在湟岸巷铺开……
爱心接力
56岁的老元只有三四岁孩子的智力,李振民照顾他已经二十年了。“老元的父母去世之后,他就吃不上饭。”李振民回忆,当时李振民就帮老元写“五保户”申请。很快申请被批准了,“领上钱后我就带他买了米、面、油,但没想到老元不会做。”李振民没办法只好给老元钱,让他自己吃饭。
给钱吃饭没几天,新的问题又来了,老元对钱没有概念,“一次他出去拿着100元钱,吃了饭回来就给找了两元钱。”这让李振民不得不开始每天按顿给老元饭钱。李振民把老元每个月所剩不多的钱存起来,为了给老元存点钱,他还带着老元去收煤气罐,“收一个煤气罐两块钱,他一块我一块,他那一块钱我给他存起来。”这么多年下来,李振民为老元存了五千多元。
去年8月,老元生病住院了。李振民和邻居马金莲跑前跑后,李振民拿出给老元办的存折,取出钱交了医药费。“住了20天院,我们每天都要去,吃不消就找了个护工晚上照顾。”当时老元耳朵里流脓,大夫见了就骂他们怎么看护的。“我和马金莲有苦说不出。”老元喜欢帮人挑水,耳朵出问题也跟他干重活有一定的关系。
从医院出来后,马金莲挨家挨户敲门,告诉左邻右舍以后不能让老元干体力活。
老元出院了,李振民却病倒了。在医院一个月,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元的生活,还有湟岸巷的巡逻治安,他将几个志愿者排班的本子和老元的存折交给马金莲,让她继续帮老元和监管湟岸巷的巡逻排班。
守护家园
以前说起湟岸巷,治安差、卫生条件差,“晚上打出租车,就连出租车司机都不敢来。”说起湟岸巷的印象,大家直摇头。
2005年从湟岸巷成立治安巡逻队以来,湟岸巷每天都在变化。李振民他们戴着红袖章巡逻,看到陌生人就会多问几句,渐渐地治安好了起来。湟岸巷有5栋楼没有上下水,没有厕所,他们联名写报告;没有路灯,他们向办事处反映;马路坑坑洼洼,他们反映到社区。紧接着,两座厕所修好了,五盏路灯亮了,两条马路也修好了。
“一次,一伙人冒充民政部门的人,到老人家里说要办理优惠证,收取70元到100元不等的钱。”李振民说,当时他和几个楼长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赶紧去住户家里,没想到对方早跑了,“我们十几个人围追堵截,但是没抓住那几个人。”从那以后巡逻队的警惕性就更高了。
互相帮助
说起已经去世的马应彪,所有人都唏嘘不已。
马应彪丧失劳动能力只靠低保生活,病情严重的时候不能走路,李振民、马小花、马金莲、李海英、李永祥……十几个人一起帮助马应彪。“我们轮流背他去医院。”马金莲说,马应彪得的是慢性病,只能在家里养着,到最后马应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们十几个人排班,送饭、洗衣服、打扫卫生。”马金莲说,十几个人守着马应彪这样过了三年。
“老马走的时候还面带微笑。”马金莲说,即便他们这样做,但还会有人质疑。马应彪生病的时候,大家捐钱了,条件好的一百两百,条件不好的十元八元。后来有人就问“这些钱到底去哪里了?幸亏李老师做账做得很细。”第二天,马金莲他们将开支明细公布了出去。
这两天,李振民、马金莲、顾海莲他们又开始忙起来,兴海路街道办事处要举办邻里节,而作为尕寺巷社区的居民,他们又积极参与进来,“因为我们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