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严三实 尕布龙故事(7):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
尕布龙与西宁市南北两山结缘,始于他在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
除了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人大工作、处理好日常事务之外,尕布龙将许多的精力放在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北山绿化点治理上。
“年年栽树不见树。”这是当年老百姓对南北两山绿化发出的感叹。
尕布龙不信这个邪。
他拿出调研人大工作的劲头,和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有关人员一起,对南北两山的绿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难题的对策。
“要选对树苗!”“正确的栽植方法很重要!”“树苗要想成活,后期的管护必须得跟上!”……尕布龙一点点摸索经验,一步步探索实践。
从那时起,他的脚印就深深地烙在了这片大山上。机关绿化点上,绿色多了起来,昔日光秃的土地开始展现勃勃生机。
随着治理成果的逐步显现,尕布龙掌握了丰富的绿化经验。他对干好绿化事业的信心更足了,更重要的是,他对这片留下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地方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1989年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成立时,尕布龙担任了顾问。
1992年66岁的他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便义不容辞地担任了西宁南北山绿化专职常务副总指挥。
这一干,就是18年。
风餐露宿、整地挖坑、担水挑土……18年来,他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党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服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尕布龙经常对身边的人说。
他把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搬到北山脚下,每天上山、下山,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
每逢植树季节,他更是天天“泡”在山上,和民工同吃、同劳动,挥锨苦干。
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尕布龙不断总结与思考。“要绿化两山,必须改变以往的管理办法。”尕布龙提出了“专业队植树、专门人员管护”的新思路。
他倡导和组织了一些有经验、善管理的农民住在山上,各绿化区划出部分农田,种植庄稼、蔬菜,允许民工家属随迁,使他们安心在山上长期从事绿化和各项管理工作,闯出了一条两山生态治理的新路子。
尕布龙十分注重科学植树,根据两山土质、气候特点,结合多年的科学试验,提出了变秋季整地为夏季、雨季整地的措施,增强了土壤保墒能力,提高了树木成活率。这一方法在此后两山的绿化中被普遍推广。
每次检查各单位的绿化区工作,尕布龙的严是出了名的。凡是发现平整土地、树木栽植、林木灌溉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他一律要求返工重来。
他还对水利设施逐个进行质量检查,若发现一处地下输水管道渗漏,影响灌溉工作,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时,他都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检查维修,排除故障,防止事故的发生。
有一次,西宁市中庄渠上段出现渗漏,严重威胁着周围居民的安全,影响了两山林地的灌溉。尕布龙一获悉情况,就立即带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制定维修计划、抓紧抢修渠道。他和大家一起连续在工地上苦战了15天,直到排除险情,完成维修任务。
随着两山绿化事业的进展,前来参加劳动和管护的民工越来越多。尕布龙一方面对他们严格要求,一方面拿出自己的钱为他们购置鞋、烟、茶叶、食品、药品等,使他们安心工作。
2001年,尕布龙荣获了首届"母亲河奖",成为全国八名获奖者之一。这是一个份量极重的奖项,也是个人极高的荣誉。获得这个奖项,尕布龙当之无愧。然而,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获了奖,更没有几个人知道,奖励的2万元奖金,他只留了100元做个纪念,其余的钱全部用在了购买苗木绿化南北两山上。因为在尕布龙的心中,奖项、奖金与他心中的两山绿化比起来,轻得不能再轻了。
【采访感言】
尕布龙担任领导期间,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从领导岗位退休后,他仍不忘造福后人,绿化西宁南北两山,立志改变两山的生态面貌。
退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开始,但对尕布龙来说,他的绿化事业才刚起步。
我们怎能想象,一个退了休的副省级干部穿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粗布衣裳,与民工一起,爬高山、扛锄头,平整土地、挖山育苗……历经多年的奋斗,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山秃水枯的西宁南北两山旧貌换新颜。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庄严承诺;没有指手画脚的指挥,只有身体力行的行动;没有索取回报的想法,只有满腔热情的付出。这位老人把绿化南北山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来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的我们,走进满目葱绿的南北山,感受着生机勃勃、感受着鸟语花香,我们是否还会常常想起,那个曾在南北两山的角角落落留下坚实脚印的老人?(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