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布龙的故事(5):一碗尕面片就足够了
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盛夏时节的海北草原绿草如茵,牧歌悠扬,牛羊肥壮,呈现出一派和谐美景。
那天,尕布龙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打招呼就来到这里调研。当地领导不知从哪得知尕布龙中午会途经一个牧业点,赶紧派人做好准备,还特地宰了只羊,准备好好接待尕布龙吃顿午饭。
正午的阳光烈得刺眼,尕布龙走下车,来到帐房边,看到几个人正围在灶台前忙碌着。
尕布龙走向前去问道:“能不能给我们些吃的?”忙着烧火做饭的人并不知道站在眼前的人就是他们等待的尕省长,于是有人冷冷地说:“不行,一会儿尕省长要过来,这些东西都是给他准备的。”
听到这样的回答,尕布龙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不见了。他又转过身小心翼翼地问道:“就是尕省长来,估计也吃不了那么多吧,能不能给我们一点点面,我们自己揪些面片吃,吃完我们就走。”听到尕布龙这么说,那些人勉强同意了。
于是,尕布龙和面、烧水,同随行人员一起揪起了面片。很快,他们就吃完了,正准备赶路,这时,负责接待的人员才赶到。当那些早已将饭菜准备妥当、还在等着省长来吃饭的工作人员,听说刚刚揪面片的就是尕省长时,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尕布龙却开玩笑跟大家说:“说不定你们下的面片还没有我的香呢,不信你们也过来尝尝。”他又转头对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不管什么时候,对我来说其实一碗尕面片就足够了。”
实际上,尕布龙一向节俭,吃的东西向来都是越简单越好,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他的一日三餐,内容单调,花样简单,而且几十年都没有过什么改变。
他是一个地道的牧人,仅仅从饮食上就能看出个一二来。在牧区工作时自不必说,即便到西宁工作几十年了,他的早餐依旧离不开酥油炒面、馍馍和熬茶。最多一两个月出去买几根油条,改善一下生活。
中午呢,他通常也是回家吃饭,土豆、萝卜、粉条,零星的肉炖成的洋芋“熬熬”,再配上一个馒头,是他的最爱。
晚上下了班,他匆匆往家里赶,迅速洗了手就挤进厨房里,和大家一起揪面片。
家里平常吃饭,有六七个农牧民群众是正常的,多的时候则有二三十人,所以,晚上尕布龙下了班就会尽量快些回到家,他担心回去晚了,大家会因为等他吃饭而肚子咕咕叫。
每次饭做好,他都会把先盛好端给住在家里的农牧民群众。农牧民群众不好意思又把碗端给他,想让他先吃,尕布龙总是用“饭太烫了,我等一下再吃,你们先吃”,“我有自己的碗,我的马上就盛好了”来搪塞过去。
有时候,有些农牧民群众看饭菜太简单,悄悄跑出去买些肉和菜回来,尕布龙看见后立马板起了脸,他说:“只要在我这住一天,什么东西都不要提进来,留着钱看病用吧。”从那以后,只要听到谁要出去买肉买菜,其他的人都会赶紧跟他说,尕省长的脾气你知道的,还是不要去了。
在家里,受优待的永远是住在这里的客人。为了让住在家里的农牧民群众吃好,尕布龙会让家里人十天半个月煮一顿手抓,改善生活。冬天储存在缸里的苹果,也只会拿给农牧民群众吃,自己却从来都不舍得吃……
尕布龙的侄子肖俄力与他同住了很多年,在他的记忆里,叔叔从不注重营养,他吃的“粗”菜多,土豆、萝卜、粉条、白菜四季不断,而像西红柿、辣椒、蒜薹这些“细”菜,基本不吃。就连夏日别人家天天吃的西瓜,在他家也不常见,只有每年七八月最热的时候,也只是半个来月买一次,让大家解解馋。只有过年,家里才会煮一锅品质好些的手抓,包一锅“雀儿”饺子,而与别人家的丰盛餐桌形成鲜明对比是,他家的桌子上仅仅摆着一碟油炸馍馍和一碟焜锅馍馍,像别人家里做的那种凉菜热菜一概没有,尕布龙的节俭可想而知。
2000年之后,尕布龙家里才添置了一个小冰柜,主要也只放些酥油之类的东西。而这个冰柜也成了他家里屈指可数的电器之一,成了家里的奢侈品。
【采访感言】
听人们讲述尕布龙一个个勤俭节约的故事:打了补丁的旧衣服、吃一碗尕面片就足够、反复修补的木板床、越坐越次的车子……尕布龙对自己的“俭”到了苛刻、寒酸的地步。
尕布龙的“俭”可分公、私两种情况。
就公而言,吃最一般的饭菜、住最一般的宾馆、坐最一般的汽车,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优秀品质,他不愿慷国家与人民的慨,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就私而言,更多的是因为他“贫困”,长期跟随他的工作人员说:“我们都不敢把他的工资交给他了,交给他不到半月,钱就全没了,下半月连买米面的钱都没有了。”“作为一个高级干部,他的工资还是挺高的,但再高的工资,也经不起他那样‘折腾’,见谁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就掏钱给学费,见谁家生活困难,就慷慨地买米买油,见谁住院看病掏不起药费,就主动去‘垫资’……其实他自己才是穷人。”
与尕布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有些干部:贪污受贿胆大包天,吃喝玩乐挥金如土,办公益事业、修桥补路、扶贫济困却缩手缩脚、偷工减料……
谁是谁非,谁高尚谁卑劣,不用赘言。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各级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弘扬勤俭文明,必将是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李彩芸 莫自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