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县“十二五”以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要求,以扶贫开发“四大工程”(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扶贫、产业化)为重点,拓宽工作领域,加大工作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2949.18万元,其中专项扶贫10752.6万元,行业扶贫7190.4万元,社会扶贫346.18万元,援青扶贫4660万元。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目标,组织开展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059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401.6万元,行业配套资金7191.1万元),实施完成了全县4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扶持4945户22456人主要发展特色种养业、运输业、商铺购置、乡村旅游业等。
二是以提高贫困农牧民素质、增强发展创业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了科技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十二五”以来,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对县、乡、村干部共计236人次进行了扶贫业务培训;对850名农牧民进行了以畜疫防治、草原灭鼠、暖棚养殖、种菜、旱作农业、丰产栽培等内容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对1802名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以泥瓦工、唐卡、摩托车维修、烹饪等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有效增强了县乡村干部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促进了贫困群众生产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三是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发展劳务经济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劳务输出工作。“十二五”以来,按照“巩固省内,扩大省外,拓展规模,提升层次”的总体工作思路,采取“政府推、干部带、宣传促、政策引”的办法,继续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及时、准确地把收集到的用工单位、用工项目、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信息提供给农牧民群众,协调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工地使用本地农民工,促进了农牧民非农收入的增加,输出农牧区剩余劳力2.1万人(次)以上。
四是以解决特殊贫困群体温饱为目标,组织开展了易地扶贫工作。“十二五”以来,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2036万元,实施了尖扎县能科、当顺、坎布拉、尖扎滩等乡镇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移民540户2579人。
五是以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为目标,开展了产业化扶贫工作。“十二五”以来,争取落实财政扶贫项目资金3130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实施了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的乡村旅游宾馆和马克唐镇麦什扎村的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建设项目、昂拉乡拉毛等三村和措干口村蔬菜温棚建设和尖扎滩乡岗毛村加油站项目、5个乡镇7个合作社产业扶持项目、马克唐镇马克唐村综合建材市场建设及昂拉乡措加村“美丽乡村”建设“农家乐”改造和昂拉乡如什其村黄牛养殖繁育项目等一大批扶贫产业项目。全县扶贫产业化项目带动贫困农牧户3406户17647人,有效增加了贫困农牧民收入。
六是以增强扶贫开发合力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十二五”以来,积极督促县直定点帮扶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家建设部、辽宁省和省州直有关帮扶地区和单位的联系,使全县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开展。5年来,共争取各类社会帮扶款物折价共计5006.18万元。以上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近5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增加了贫困农牧民收入,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1170.98元增长到2015年的2705元。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4420户19800减少到2015年的2063户7465人。全县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