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大合唱
青海新闻网讯 百姓生活是不是幸福,社会是不是和谐,就业是一个重要考量指标。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西宁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就业,以产业、企业、就业“三业统筹”的发展观,全力促进就业工作,一首多部门、各区县齐声共鸣的就业大合唱,谱就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攀升,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的美妙乐章。
就业工作成绩喜人,主要得益于全市上下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工作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强力推进。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予波多次指出,促进就业是政府必须履行好的最重要职责。最近几年,西宁市一项项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优化创业环境带动就业、提升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都使西宁市就业工作驶入发展快车道。让就业这首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大合唱真正唱到百姓心坎中。
私营企业吸纳就业占大头
走进圣源地毯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马秀梅正在与同事们趴在一幅精美的地毯上做最后一道工序——精修,马秀梅是一名来自湟中县上新庄的农民,她和丈夫一起走出家门打工。马秀梅说,从握锄头到拿修剪机,她完成了从不适应到得心应手的转变,如今,每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上班地点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孩子,这种生活她很满足。圣源集团400多名的职工中,有260名职工来自于农民工,经过劳动培训,他们不仅完全掌握了相关劳动技能,生活方式也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如今,私营企业已成为了西宁市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一组来自市经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全市新增私营企业3575户,私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17875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数的82.16%,较去年底增长31.93的百分点。
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就业的空间和渠道,以培育发展大批的企业主体,增加就业岗位,将产业、企业、就业“三产”统筹推进,是西宁市为实现更多人高质量就业所谋划的篇章。从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到完善服务体系,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的支持环境;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稳增长,到对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确定500户小微企业重点培育、帮扶,一项项稳增长、保就业的具体举措,让西宁市工业领域就业形势稳定,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岗位快速增加。
工商改革激发创业活力
在城北区开商贸公司的宋小强急需办理营业执照,以前办理营业执照最快也要一个星期。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用了两天时间,营业执照就办理好了。如此神速、简单的流程得益于西宁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给创业者们带来的便利。
城北工商分局企业登记注册科的数据显示,自3月1日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至8月20日,仅城北区就新增企业471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0%。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企业19907户,新登记各类企业3362户,同比增长79.8%;注册资本879.29亿元,新增注册资本320.08亿元,同比增长598.7%。
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让西宁市力求改革实现大突破时,作为创业者事业起步之初,最频繁打交道的工商部门,通过简政放权,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全市创业、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它更如一枚投入西宁创业之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各类市场主体创业活力……注册的企业多了,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意味着就业的渠道更加宽广,他、她,因拥有一份工作,从心底涌出的那份幸福指数也随之变得更高。
创业孵化基地让梦想破壳
走进城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34栋楼,几个略带稚气的年轻人正紧盯电脑,忙着制图、修片,这就是大学毕业生王涛和他“穿着婚纱去旅行”团队工作的地方。创业之路,王涛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如今,借助政府部门的创业政策扶持,王涛集住宿、旅游、摄影为一体的创业项目,在西宁乃至外地许多年轻“驴友”中颇有名气。
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让想干事的创业者干成事,西宁市将在城中区、城西区已有一座创业孵化园的基础上,城东区、城北区及三县都在抓紧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于年底投入运行,届时创业孵化基地将负责对入孵企业资格项目审定及工商、税务登记的评审、开展创业指导培训、经营管理、财务监督、财务核算管理等工作,努力培育青年大学生成功创业。同时,投资8千万元建设的西宁市综合创业孵化基地也将于10月份投入运行,为入驻创业者搭建集创业实验、创业培训、创业综合服务、创业政策试验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平台。
秉承着让更多的大学生能“一手拿毕业证、一手拿营业执照。”敢于创业闯市场,西宁市还与省内8所高校积极联系,力争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内,利用空闲场地和现有科技项目等各种有利资源,建立大学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创业平台,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创业中来。
“朔山挖掘”富了下浪加村民
2009年大通县多林镇下浪加村的村民昝成良、李海录、昝存贵三人以消费贷款的形式购买了三台挖掘机,掘得了该村挖掘机创业史上的“第一桶金”。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村挖掘机、装载机已达228台,平均每户1台,成了远近闻名的“挖机村”。目前,该村挖掘机在玉树、黄南、海北、果洛等地最为集中,占据了挖掘机劳务市场的“半壁江山”。挖掘机产业的兴起,打开了下浪加村发展和群众致富的新路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去年,该村228台挖掘机共创收入近8000万元,平均每台实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随着挖掘机队伍的发展壮大,多林镇把培育挖掘机产业作为推进全镇创业的重中之重,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保障、品牌培育等举措,倾力打造“挖机村”。目前,共组织挖掘机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达348人,持证人数达313人。
多林镇的“挖机村”是西宁市努力培育劳务品牌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农民工走出家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凭一技之长赚回更多钱,西宁市一直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同时,大力打造劳务品牌,今年通过对“湟中八瓣莲花”等优秀劳务品牌进行表彰奖励,加快劳务品牌培育步伐,让农民走得出去,赚得回钱。
-城北区:开展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邀请8所技能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大学毕业生进行能力素质提升培训;打造面积近1600平方米的大学生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就业指导和政策扶持。
-城中区:打造亮点工作多方面促就业
打造“就业示范型社区”,发动社区促进就业;在南滩地区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服务;举办城中区首届创业大赛,对获奖的34家企业进行孵化扶持。
-城东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积极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方案,在不同时段围绕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活动,比如“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为各类群体提供就业岗位。
-城西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联动机制
积极构建各级人力资源机构服务人才及人才需求单位的良性合力服务模式;协调部门联动,解决就业创业工作实际问题;加强社会联动,搭建政企、校企、银企对接平台。
-湟中县:突出抓好转移就业
通过搭建劳务平台、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企业与劳动力的劳务对接活动、完善劳务经纪人协会建设等途径,使大批农民工实现了异地转移就业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大通县:多措并举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招聘会搭建供需平台;及时发布各类用工信息2万余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就业服务;组织季节性转移输出工作等。
-湟源县:以产业拉动就业扩大就业面
充分发挥县城在手工艺产业、旅游产业方面的优势,开展“订单培训”,积极打造“丹噶尔绣娘”等劳务品牌,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同时,从政策上支持劳务经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