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 ——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许多民营企业每逢星期六都会来省人才交流中心参加招聘会,为企业储备人才。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我最近两个月的周末都会来省人才交流中心参加现场招聘会,在了解了多家单位的待遇情况后,最终与一家做私人医护的民企达成了意向。”正在找工作的李欣告诉记者,她去年毕业于青海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之前在医院做护士,有了跳槽的念头之后,就一直在关注招聘信息。她发现许多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岗位待遇优越。“这次达成就业意向的公司福利待遇不错,跟我的专业也对口,公司负责人为我规划的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欣的想法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都会选择去民营企业就业。这不仅是因为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好,许多大学毕业生也表示在民营企业自己的职业发展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站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成为新的就业高地,同样是一种利好。民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增强,一方面意味着民营经济在逐渐壮大,能提供和体制内的“铁饭碗”同样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作为我省民营企业中的排头兵,拥有科研技术人员125名,并于2018年荣获青海省人才工作“伯乐奖”。
如今,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省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当前稳就业成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环境下,民营企业成为促进创业就业领域的亮点。
继我省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以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极大激发了民众创业热情,大量民营企业应运而生。我省非公经济在2017年就占到了全省GDP总量的36.2%,民营企业数由2015年的2.49万户增加至2017年的3.56万户,增长了42.97%,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同时民营企业也是吸纳就业群体的中坚力量。
2017年,民营企业从业人员61.82万人,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数的44.5%。民营企业在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扩大社会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省每年城镇就业劳动力供给9万人左右,农村牧区约有80万人要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全省就业压力保持高位运行。伴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形成了多元化的就业形态。民营企业涉及面广,提供就业岗位形式多样,为拓展我省就业新空间、提升就业质量开辟了新前景。
海东市金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海东市本土第一家绿色建筑企业,公司总经理段广鹏告诉记者,“作为民营企业,虽然我们企业团队仅有30余人,但是通过行业,比如房地产的开发及后续小区的物业管理,可以带动近100人的就业。这些人将通过在物业公司工作,从农民变成居民。”
2018年数据显示,我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49.78万人,较2017年增加10.88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已经达到45.49%,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全省就业的“主力军”。其中,小微企业成为就业强力“吸纳器”。
据省工商联工作人员介绍,凡在我省境内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的,按规定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并按每吸纳就业一人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励。政策“红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民营企业“稳就业”。通过政策的“组合拳”击中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在商事制度改革中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同时,全省各行业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释放了商事制度等改革红利。2018年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2万户,建成运营创业孵化基地30家,大量涌现的新型市场主体促进了弹性就业、灵活就业等就业形式的多样发展,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发挥了显著的就业支撑作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一方沃土。激发民营企业活力,是我省稳就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