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说“我的幸福生活从70岁开始”——记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银花

07.04.2016  07:34

  青海新闻网讯

  她叫银花。

  我第一次听到她的故事时,想起了草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3月25日,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驱车200多公里前往曲麻莱县,一路颠簸后我见到了采访对象——银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而早春的曲麻莱县却是空气微凉,寒意阵阵,雪山还未消融,草场亦未返青,麻多乡巴颜村妇联主任银花和往常一样,套上那件略显破旧的衣衫,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眼前的她清瘦纤弱,常年奔走在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让她的脸颊上多了一丝“高原红”,高高的个子,盘起的发髻,说起话来有些局促,可是只要和乡亲们待在一起,眼神里就透露着一股淡定与安详。

  “呀呀呀,我马上就过来。”

  “还是先吃完饭再去吧?”丈夫尼玛才仁心疼地劝道。

  “吃饭有什么要紧的,我得先去看看老人的情况。”接到电话,银花放下手中的糌粑碗,瞪了一眼丈夫,急匆匆向老乡家走去。

  自1987年担任村妇联主任,银花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日益繁重的妇联工作上。巴颜村妇女和儿童有1450多人,每一位妇女,每一个孩子的大事小事,她都放在心坎上,摆在第一位。

  “我的幸福生活,从70岁那年开始。”这句略带诗意的话从面容黑瘦、双目失明的日央老人嘴里说出来,却毫无“违和感”。在曲麻莱县珠姆敬老院见到日央老人时,气温已经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冷风吹过原野,刮得脸和手都生疼,可聊着聊着,却有一股暖意从心头扩散开来。

  日央老人老伴早逝、家庭贫困、自己双目失明,家中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此情此景,让老人曾无数次默念:“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直到遇到了“亲女儿”般的银花,他开始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

  听到日央老人的情况,银花心里比针扎还难受。她马上跟丈夫尼玛才仁商量,将老人接到了自己家,悉心的照料和暖心的关怀让日央老人感觉到,面前的银花就是自己的“亲女儿”。而这一照顾就是两年,老人脸上舒展的笑容从未间断过。

  如今,日央老人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安排下搬进了珠姆敬老院,但他心里却挂念着银花,银花也常常想念着老人,时常把他接回家里。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老人松弛的双手一直紧握着银花的手,此时,窗外阳光照进来,屋子里显得通透明彻,老人脸上的笑更加憨厚、灿烂。

  2015年7月以前,银花是村民眼中的“好人”,2015年7月后,银花成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面对这份荣耀,银花一个劲地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就是给老百姓办事、谋福利的,我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

  她是村里的妇女之友,也是孩子们的“妈妈”,她是老人的“女儿”,也是草原的“儿女”。

  父亲然西扎桑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多年前还是巴颜村的党支部书记,严格的家教让银花从小就深知孝敬老人,帮助邻里。当女儿银花告诉老人自己是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的消息时,老人家激动得不得了,“好人有好报,你继续多做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我们的邻里群众最简单,谁做的好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然西扎桑老人说。

  30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楚玛尔河畔的太阳升起又落下,谁也不知道银花有多少难心事,只知道为帮助邻里脱贫,她自贷款11万元创办小公司,专门收购牧民酥油制作藏式奶酪,以自己绵薄之力帮助邻里乡亲脱贫增收。

  30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草原的牧草枯了又发芽,老百姓的事就是她自己的事,老百姓的苦就是她心中的苦。记者问银花,为群众办事累不累?苦不苦?要不要停下脚步休息休息?她却摆手说:“不,我要一直做妇联工作,一直到干不动为止。”

  谁也记不清楚她帮助过多少人,只记得全村近2000多人提起她都是赞不绝口,老老少少遇见她时,都会由衷地微笑问好,一有困难,都会第一个想起她。这位普通的藏族妇女,就如草原上绽放的格桑花,不论风吹日晒,不论雪域风霜,傲骨绽放,用实际行动为“好人”写下了最温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