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抗战老兵亲述抗日历史:战争的残酷让人不想回忆
老人动情讲述那段岁月
想起老战友,老人潸然泪下
一个88岁老兵的敬礼
八一勋章、抗战时缴获的急救盒、建国60周年纪念奖牌,老人对这些如视珍宝
201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渐渐老去,能够听他们亲述那段历史越发显得弥足珍贵。5月20日上午,大众网记者见到了现年88岁的抗战老兵于忠凯,这个左耳被枪炮声震聋、眼睛已经几乎看不清东西的老人说起抗日战争,仍然记忆清晰,他的言语与表情,将我们带回了那段艰苦岁月。
1927年,于忠凯出生于烟台市莱阳县柳古庄的一个贫农家庭,家里兄弟姐妹4个,从很小他就在地主家做长工,过的是吃不饱穿不暖、挨骂受打的日子。1944年春天,18岁的于忠凯终于受够了,偷偷跑了出来,他跑到了当时在山上驻扎的八路军那里,“叔叔,我要参军。”就这样瘦弱的于忠凯成了八路军剿匪大队的一名小士兵,开始了他的抗日生涯。
“那时候我们剿匪大队在农村主要是打游击战,经常是一晚上挪三个村,怀里抱个枪,身下铺点草,倒地就睡,有情况“啪”的一下就站起来行动。”于忠凯告诉大众网记者,当时他们的敌人不仅是日本人还有亲日顽固势力,虽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但每场游击战都打得异常艰难,“我们人少,装备简单,通常一把枪里只有3发子弹,一个人配4个手榴弹,只能打游击。”为了打掉当时一个叫做赵宝元的大汉奸的部队,胶东的主力部队集结,但由于没有重型攻坚武器,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为了打开万第的防御工事,于忠凯与战友们冒着弹雨用炸药包不断地爆破外围的围墙。为了向前方运送炸药,牺牲了许多战友。最后,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部队终于攻克了赵宝元的老巢万第,并解放了赵宝元在莱阳境内的全部据点。“那场战役打的太激烈,死了好多人,战场的尸体堆成了堆,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因为震惊而头皮沙沙的感觉。”
在1945年春天的一场伏击战中,于忠凯腿部中弹,他第一次临近死亡,也是这次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乡亲们和八路军是一条心。于忠凯回忆,那次是在一个丘陵坡地和一小队日本人打游击,子弹冲着他的右腿打过来,他随着石头和土从山坡滚了下去,战友把他拉起来后,他们开始撤退,一口气跑出了4、5公里去。在指导员提醒他包扎伤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中弹了,“因为流了很多血,混上一路上的土,整条腿上都是泥巴。”于忠凯说,在清理后才发现腿上被子弹穿了个洞,至今都留有伤疤。当时战友就把他送到了附近乡亲们在山上凿的一个洞里养伤,为了避开日本人和“二鬼子”、特务的眼线,洞口平时都是用东西堵起来,只有乡亲们来给他送饭的时候打开。“因为没有医护,我的腿部就感染了,后来在这个洞里休息了一个来月,每天都是乡亲们来给我送饭,那时候都饿肚子,老百姓从自己的口粮里给我留出饭,真是不容易。”说到这里,于忠凯不停地感叹老百姓和八路军是一条心,这份恩情自己一直记在心中。
说起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于忠凯记得在西山他们遇到一批从莱阳回青岛的“鬼子”,他们在高处一现身,“鬼子”就立即举起手来表示投降了,那一刻他们心里充满了自豪与荣誉感。
“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造孽太深了,在入伍前我亲眼目睹了他们将村民绑在树上,放狗把人给咬死;用刺刀把怀孕女人的肚子剖开,把孩子插在刺刀上,种种罪行令人发指。”于忠凯说,在解放战争时他行军经过鲁中南的几个村子,仍然是荒无人烟,而这正是鬼子的“三光”大扫荡造成的,“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战争就是如此的残酷,这一些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不应该忘记。”
之后,于忠凯被编入解放军北海独立1团,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和爱人一起到蒙古支援,直到因身体原因转业离开了部队。“我对部队非常的留恋,根本不想离开,但不得不。。。”说到这里,于忠凯老人的眼圈泛红了。
在采访中,老人很少具体说起他的哪个战友,他的老伴儿告诉大众网记者,老人平时很少会提起过去的事情,因为那段时光太艰难、太残酷了,他不愿想起战友的离去和牺牲。听到这里,于忠凯的情绪终于控制不住了,他潸然泪下,呜咽中想念那些曾经一起战斗一起拼命的战友。(记者 王青青 通讯员 官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