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生命的高度——记黄南州河南县委原常委、原统战部长尖措

19.11.2016  17:35

尖措走了。

2015年12月4日凌晨5时许,突如其来的心肌梗塞,让尖措过早地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土地和事业。

说突如其来并不确切,因为尖措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

“早在2014年,尖措部长的病就已经很严重了,医生曾多次劝他住院,每次住不了两天院,他又回到工作岗位,他的病就是这样被耽误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非公经济组织委员会塔哇本书记说。

尖措生前的同事尕桑加清晰地记得,尖措去世前一个月,就因病情加重请假去西宁治疗,过了几天,尕桑加却意外地在办公室里见到他。尕桑加问他,病没治好你咋就回来了,尖措说,手头的工作实在太多,放心不下。

说这话时,尕桑加的眼底涌满泪水。是什么样的事业,值得一个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奋斗?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离去将近一年后,每当人们提及他时,依旧热泪盈眶?

(一)

天河之南,大野苍茫。

从23岁起,尖措便将生命的足迹叠印在了这里,将情感的轨迹铭刻在了这里,将生命的高度矗立在这里。从翩翩少年到满面沧桑,尖措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尖措用赤子般的情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理想的指向,信念的归宿、信仰的忠贞和奋斗的执著。

“他待人很和气。”“和别人交谈时,他的话不多,更多的是习惯倾听。听别人讲话时,他总是安静地注视着说话人的眼睛。”这是同事眼中的尖措。

“他不喝酒,不抽烟,爱运动,爱读书,只是因为工作忙,很少顾家……”这是妻子眼中的尖措。

“他办事有原则,讲方法,很受老百姓的拥戴。”这是领导眼中的尖措。

“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书记!”这是老百姓眼中的尖措。

河南县,这片被尖措视为第二故乡的土地上,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勾勒出尖措的形象,而将这样的形象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尖措生命的印记。

2016年10月,我们追寻着尖措的足迹来到河南县,来到尖措工作了整整24年的热土,我们试图在这里捕捉到尖措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

在河南县的24年中,尖措先后在县民政局、托叶玛乡、县政府、优干宁镇和县委统战部工作过,从一名普通的科员,一步步成长为乡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统战部长,他走遍了全县1镇4乡的39个牧委会,133个牧业合作社。农网改造、道路建设、自来水入户、创建文明乡镇……他一次次走进乡镇、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牧户的帐房,尖措将自己的身影深深镶嵌在这片土地,融入在这片土地,几乎在尖措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能采撷到他的故事,都能聆听到他的呼吸。

入秋后的第一场雪覆盖了河南县县城两公里外的拉卡寺,这是一座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寺院。

寺院静穆,雪野无声。

寺管会会计丹增尖措走在漫天的风雪中,细碎的雪花打湿他的眼眸。

伫立在拉卡寺后的山坡上,丹增尖措指着寺前那片整齐的僧舍哽咽地说,这些漂亮房子就是尖措部长给他们修的,他是一个好干部。

我们寻访尖措精神的第一站,便从拉卡寺开始了。

(二)

河南县一共有4座佛教寺院,470多名僧人,这些寺院是尖措担任县委统战部部长期间蹲点最久,牵挂最多的地方。每一座寺院,都铭记着尖措忙碌的身影,都铭记着尖措敢于担当,服务群众的高尚品质。

“都说统战工作事情杂,任务重,难点多,可尖措部长并不这样看,他总说,只要我们真心诚意地和群众交朋友,把党的统战工作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把党交付的工作做好。”尕桑加说。

在丹增尖措的印象中,尖措是一个寡言少语,却有着很强责任心的人。

任职9年来,尖措一次次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让大家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又是尖措将这份温暖落实到实处,切切实实解决大家生活中的诸多困难。

僧侣的生活,牵动着尖措的心,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后,2009年,拉卡寺僧人住房改造工程启动。

重建后的僧舍显得庄严静谧;宽敞明亮、砖木结构的僧舍里,卧室、经堂、储物间一应俱全;为了达到良好的保暖作用,僧舍在设计时还特意修建了玻璃搭建的门廊。

丹增尖措的家是僧舍中的一套“标间”。居中的是一间卧室,卧室铺着棕色的木地板;除了摆放床榻的地方外,卧室里还特意留着会客的地方;卧室中架着一个精巧的炉子,即便是风雪交集的隆冬时节,一把牛粪火也会让卧室里迅速升温。

“尖措部长在设计僧舍时,既考虑到僧侣的实际需求,又注重细节,这些都体现了党的关怀。”丹增尖措说。

完成了僧舍改造后,在尖措的努力下,河南县的四大寺院又实现医保、社保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僧侣的生活、学习和居住条件。

随后,尖措又提出“三讲双比一构建”的构想。

“三讲双比一构建”就是讲学习、讲管理、讲服务,比自身造诣、比行为规范,构建和谐寺院,开展寺院社会化管理,开展法治教育,加强僧侣思想教育引导等多项工作的简称。“三讲双比一构建”的实施,将河南县的寺院建设托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2012年,拉卡寺荣获“全国第二届和谐寺院”称号,曲格寺获得全省藏传佛教和谐寺院创建先进集体,河南县的统战民宗系统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

河南县委书记韩华这样评价尖措:“修僧舍、入社保,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尖措同志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坚强落实,在工作中他有想法,有创新,始终将落实党的政策放在各项工作中的第一位,他是群众的贴心人。”

(三)

尖措生前曾说过,衡量一个干部工作的好坏,首先要看群众是不是满意。

说这话时是2005年,那时尖措来到河南县优干宁镇担任党委书记,那一年,尖措37岁。

优干宁镇留给这个年轻的党委书记的是这样的考验——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地广人稀,气候恶劣;这里经济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

为了摸清镇上的实际情况,尖措上任后的那几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百姓中走访调研,短短几周的时间,他走遍了全镇10个行政村。

“牧区的村落十分分散,走上几十公里,往往连一个人影也见不到,走遍10个行政村,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河南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公保杰说。

草原上地形复杂,有的村子那时还没有通公路,有便道就骑摩托车,如果连便道都没有,他就只能骑马。

“在草原上骑马很危险,有的时候,马蹄踏出的羊肠小道,就在悬崖边上,稍不留神就会酿成马死人亡的悲剧。”尕桑加说。

“为了去村子里调研,尖措往往要在马背上颠簸一天,大腿根都磨烂了。为了掌握村子里的实际情况,他在村子里一住就是好几天,挨家挨户找牧民谈心,挨家挨户倾听群众的诉求,镇上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尖措,而尖措更是对全镇每个村子的情况都明明白白。”公保杰说。

那段日子,尖措大部分时间是在马背上,是在牧民家里度过的,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调研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数据、信息和马背上、帐篷中产生的各种想法。

尖措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只有掌握基层牧民的实际情况,才能为百姓更好地服务。”这成了他奉行一生的座右铭。

严谨的调研对于尖措这个“马背书记”来说意义重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调研,成了刚上任的尖措了解民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更成了他日后工作的重点。

如今的人们,早已无法还原尖措在草原上辗转奔波时的那份焦灼和急迫,可是,尖措雷厉风行地为优干宁镇所做的一切,却成为尖措留给百姓磨灭不了的印象。

那时候,优干宁镇的基础设施落后,镇上大多数房屋都是土坯房,镇上有70%的村子没有通电,离县城较远的多特村、吉仁村不通公路,还有一些村子没有自来水,这一切都严重影响河南县群众发展生产的自信和勇气。

调研回来后,尖措马不停蹄地跑项目、做协调、搞对接,又亲自监督项目的落实。在他的努力下,优干宁镇的一切悄然发生着变化。先是镇上破旧的土坯房被一栋栋红砖房取代,继而公路通到了每一个村的村口,后来,村里的电灯亮了,再后来,自来水也来了,偏远闭塞的草原上,走出第一批外出打工的牧民……

熟悉尖措的人发现,他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了,笑容又回到他的脸上。

(四)

几年后,尖措调任河南县委统战部部长,他肩上的担子重了,手中的工作也多了,可是,他和老百姓的距离却没有因为职务的调整而疏远,相反,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他和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尖措曾不止一次说,只有在百姓中间,倾听百姓的心声,他才觉得浑身舒畅,在他看来,群众的冷暖是最不容轻视的事。

尕桑加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尖措部长每隔一段日子,都会请一个牧民到办公室谈心,大家起先都以为那个牧民是尖措部长的亲戚,后来才知道,那个牧民是尖措在优干宁镇当书记时的帮扶对象。那时,那个牧民没事可做,在村里惹了不少祸,尖措一有空就做他的思想工作,帮他克服身上的毛病。

尖措当上河南县委统战部部长,可他始终放心不下那个牧民。一有机会,尖措就会把他领到办公室,聊一聊村子里的事,久而久之,两个人就成了朋友,那个牧民也从此走上了安心生产的正道。

在优干宁镇阿木乎村村党支部书记玛多多的记忆中,尖措书记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他不仅喜欢住在牧民家,一有空闲,还喜欢帮牧民干干活。他时常下乡,谁家有几口人,有什么难处,尖措书记心里一本明白账。

阿木乎村是统战部的联点帮扶村,如今走进阿木乎村,你会欣喜地看到,蓝天之下,一栋栋红砖瓦房拔地而起,各种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阿木乎村竟然是这副模样:村里虽然通了路,可是路面坑坑洼洼,十分难走,村里的公用基础设施,只有两间土坯房,党员干部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

自从河南县委统战部与阿木乎村建立联点帮扶的关系后,尖措就将完善阿木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作是帮助阿木乎村脱贫致富的抓手。在统战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他每年都要想方设法省出4万元到5万元,给村里搞建设。

在尖措的努力下,几年间,阿木乎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砖瓦结构的党员活动室盖起来了,欧拉羊的育肥基地修起来了,考虑到牧民们娱乐活动少,尖措还特意在村里修建一个篮球场。

“为了村里的事,尖措书记不知操了多少心,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着尖措书记的心血!”阿木乎村的出纳公保南杰说。

尖措担任统战部部长9年来,始终将阿木乎村当成另一个家,将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阿木乎村有一个贫困户叫索南扎西,他家既没牛羊也没草场,靠给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年河南县启动牧民安居工程,他家只需交付12000元钱,就能住上敞亮的新房,可是工期一天天临近,尖措却始终不见索南扎西来交款。尖措急了,他找到了索南扎西。

“我真的拿不出这么多的钱。”面对尖措质询的目光,索南扎西面露愧色。

“尖措没说一句话就走了,想不到第二天,书记就帮我交上了这笔钱。”索南扎西说。

更令索南扎西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尖措还托人给索南扎西找了份工作。

“书记,我……”握着尖措的手,索南扎西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啥都不用说,你住不起新房,是我们工作没做好,以后好好干,日子过好了,你请我喝奶茶,吃开锅肉。”尖措说。

如今,索南扎西的日子过得一天好过一天,可尖措却永远离开了乡亲们。

“书记,你咋就走了呢?我连请你喝奶茶,吃开锅肉的机会都没有了。”每每提起这段往事,索南扎西的眼中就会闪烁着泪光。

在阿木乎村党员活动室里,悬挂着一张尖措和乡亲们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阿木乎村四队队长万玛才让说,尖措生前时常给乡亲们说,想要把家乡建设好,就必须开拓思路,开拓创新,就必须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几年前,通过尖措的联系,阿木乎村的党员干部自筹资金到华西村参观,返回途经北京时,他们听说尖措正在北京开会,便来到尖措的住地。

见到尖措后,乡亲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谈论起在华西村的见闻和感受。

那天尖措看着乡亲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嘴角始终挂着微笑,说到开心处,尖措和大家一起开怀大笑。

玛多多说,会谈结束后,尖措对大家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想要致富,单靠政府不成,阿木乎村的党员干部,要像华西村的党员干部那样,带领群众找到一条挣钱的路子。

会谈结束后,乡亲们拉着尖措到天安门广场照了一张相,这是尖措和乡亲们唯一的合影。

尖措去世后,乡亲们舍不得把这张照片从墙上取下来,玛多多说,每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尖措部长在北京给我们说的那些话,心里就会充满力量。

(五)

尖措心里装着群众,他把关乎群众利益的一切,都当作是党的事业的基础,他用一心为民的实干精神,推动着党的各项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尖措都有记工作笔记的习惯,日久天长,他的工作笔记积累了厚厚的一摞,在尖措的工作笔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深入基层调研,发现问题所在;倾听群众意愿,找到症结所在;干群齐心协力,解决矛盾所在。

河南县委书记韩华这样评价尖措:“尖措同志为人磊落,办事不悖原则,面对各种矛盾,他总能应对自如,因此,群众认他,有他在,党委很放心。”

优干宁镇的阿木乎村和南旗村与毗邻的泽库县恰日科乡之间的草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河南县出了名的聚宝盆。可由于划界不明晰,这片草场一直存在着纠纷问题,两县群众在放牧过程中,常有摩擦。

为了避免矛盾,尖措骑着马一顶帐篷一顶帐篷走访,挨家挨户调查。

“那个月,他几乎走遍了那里的每一座草山,在界限不清的地段,他就请来老牧民一起勘测查看,摆事实,讲道理,做疏通,有理有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让每户牧民心服口服。”公保南杰说。

草场勘界完成后,尖措又召开现场会,召集来5个相关村落的牧民群众下桩定界,拉围栏,并白纸黑字签协议,长达17年的草场纠纷化解了。

解决草场纠纷,尖措随即又着手推动草原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修路、通水、通电,方便群众的出行,牧民们的生活状况大为改观。

听说尖措稳妥处置草场纠纷的事后,河南县县长阿琼竖起大拇指说,在河南县搞民族团结,尖措称得上是“这个”。

尖措走了,可他的精神却留了下来,他的故事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群众的口碑是最高大的丰碑,这座丰碑的高度,也是尖措这个共产党人生命的高度。(李皓 赵俊杰 祁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