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河南县:脱贫酬壮志“摘帽”俱欢颜
12月8日清晨,车窗外的第一缕晨光,将金色的河曲草原渐次铺展,晨起的牧人们驱赶着牛群,悠然穿过柏油路,踏上自家的牧场。
曾经,百转千回、人烟稀少的草原深处,如今,一条条玉带般的公路和电网串起星星点点的牧家。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欧拉羊繁育基地、饲草料加工厂、温室蔬菜种植基地、畜产品交易市场散发着时代气息……
新兴产业悄然兴起,瀞度生态水产业、“绿草原”、“阿米雪”畜产业、乌力吉图集贸市场、苏敕德草原文化推广有限公司引领着草原风尚……
这是高寒、贫瘠、偏远的河南蒙旗吗?这是区域贫困、深度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存的河曲草原吗?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历史与现实的反差竟然如此强烈!
2016年,河南县委颁布的一号文件是《关于率先实现脱贫引领小康社会的决定》,它勾勒出了河南蒙旗2016年摘帽、2018年脱贫、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以在2016年全省率先“摘帽”、青南牧区第一个脱贫为强大驱动力,河南县委、县政府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地宁木特镇、优干宁镇和托叶玛乡流动,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八成的这一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平均增速。
这一年,河南县政府对一号文件中的58项扶贫措施按行业部门详细分解为105项细化措施,将扶贫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全力推进。
这一年,通过县乡村社干部、驻村工作队和联点帮扶单位深入牧户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全县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质的变化,从“扶贫攻坚”转向“脱贫攻坚”,从“要我脱贫”转为“我要脱贫”,优干宁镇14户牧户主动让出贫困户指标,宁木特镇2个村让出低保户指标。
这一年,截至目前,河南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同比增长22.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7.09元,同比增长8.49%,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2.57元,同比增长8.99%。
穷不生根,富无天生。经过多年的艰辛实践,产业发展、金融贷款、项目建设、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带有黄南特色的扶贫模式,为河南县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河南县从推动六个创新,撬动金融杠杆力、带动企业反哺力、开拓市场支撑力、巧用大数据平台力、推动文化旅游力、夯实“三基”攻坚力,脱贫工作推进、工作考核、资金管理、金融服务和部门协调等工作机制开足马力,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进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要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扶持农牧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为此,河南县围绕打造特色产业这一主线,结合“一村一产”、“一主一副”多元化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建成了16个贫困村的22项产业项目,使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316元的脱贫标准,特色产业已真正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10月中旬,正是牛壮羊肥的季节,记者走进河南县优干宁镇泽雄村党员活动室,分享有机畜牧业牧民专业合作社入股成员分红的喜悦,见证河南县“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果。在这间宽敞亮堂的屋子里,133户牧民户均领到了1353.38元现金,此外,在合理公平分红的基础上,为照顾贫困牧户,逐步缩小收入差距,5户家庭收入较低的牧户欣喜地将再次分红的350元钱揣入怀中。
在河南,扶贫开发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该县注重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开发格局,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契机,开展“我为精准扶贫献爱心”社会募捐活动,此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及驻村对口帮扶单位携手并进,形成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扶贫机制,凝聚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虽然一个“穷”字是贫困地区共同的身份标签,但穷有穷法,扶无定规。从坚持一项统领,到打牢两个基础,再到形成三大合力,强化四条保障,直到力推五个实招,推动六项创新。眼下,河南县的每一个农户、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单位部门、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凝心聚力,为打赢精准扶贫这场硬仗而戮力同心!(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