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现在已不重要了吗(热点辨析)

30.01.2015  16:25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工业。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工业。有学者据此提出,我国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让位于服务业,工业重要性大大下降。这个观点的流行恶化了我国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甚至在有关“十三五”规划的研讨中许多人不敢再理直气壮地谈发展工业。那么,工业真的不重要了吗?

  统计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分类及其数据,扭曲了一个经济体最终产出的真实状况,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产业的重要性。由于工业“迂回生产”的特性,本属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出都被统计为服务业了。从统计意义上看,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比一般达70%到80%。但如果从最终消费角度划分,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则是各占50%的结构。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服务消费的比例还没有达到50%。这表明,采用统计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判断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虽直观简便,但并不客观全面。

  那么,什么指标才能真实反映并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前景呢?2011年,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的研究显示,由工业产品复杂性所反映的一国制造能力是解释国家长期增长前景的最好指标,制造能力的差异能够解释国家间至少70%的收入差异。这背后的深刻涵义是,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制造业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制造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直接创造多少经济价值,更体现在它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作用。因此,做强工业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建设工业强国仍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工业之所以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因为经济增长的最恒久动力来自技术创新,而工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技术创新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工业通过提供先进材料、先进工具设备和新知识,成为向其他领域传播技术创新的基地,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系统的核心。农业和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也要以工业技术创新为基础。如果技术创新未在工业部门广泛应用,它对经济增长就发挥不出多大作用,就仅是一种技术泡沫。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振制造业。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后期,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因此并没有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从经济学视角看,即使实现了工业化,那也只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还处于大的工业化进程中,并不意味着工业化进程结束和工业化时代终结。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如果说改变的话,“十三五”期间及更长的未来,需要改变的是工业增长方式,也就是推动工业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增长点。

  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十分重要。服务业具有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的特征,再加上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如果过快全面推进经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就会面临劳动生产率加剧衰退的局面,经济运行风险将陡然上升,甚至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这并非否定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推动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极大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有利于我国制造复杂产品能力的提升。因此,应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战略重点,围绕做强工业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