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光:工人阶级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五一’讲话”)中强调,要“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这些要求,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历史的选择和结论
劳动是人类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创造是社会得以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289页)《国际歌》唱道:“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自古以来,各国劳动群众,依靠劳动和创造,推动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从而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低级向高级的变革。
我们中国古代劳动群众,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文明,使中国的发展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在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劳动群众,却一直处于受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同志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6页)劳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从此“劳动光荣”成为时代强音。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全国人民依靠劳动和创造,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逐步认识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毋庸讳言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劳动光荣”的口号不流行了。即使强调重视劳动,很多情况下重视的也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更严重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强资本、弱劳动的现象,普通职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实现和保障,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应当承认,资本有其历史进步性,资本参与分配有其现实合理性;还应该看到,资本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在劳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走过去那种完全否定资本的老路,又不能步入新的忽视劳动的歧途。
对于劳资关系,就连开明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有深刻认识。早在150多年前,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就曾说:“劳动先于资本,并独立于资本。资本只是劳动的成果,假使不先有劳动,就不可能有资本。劳动是资本的前辈,应该受到更多得多的尊重。”(《林肯选集》,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5页)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应该而且能够更好地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二、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候,正值中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下,我国国民经济曾经保持的长期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经济发展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要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所谓“辛勤劳动”,指明了劳动的基本特征。劳动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体现实践的要求,主观见诸客观。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需要付出辛苦和勤奋的。只有进行辛勤劳动,才能积累财富、成就事业。所谓“诚实劳动”,指明了劳动的应有规范。如果一个人没有诚实的品格,一味地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抛弃道德、违反法律,就会损害他人、集体甚至国家的利益,最终也使自己的劳动扭曲变质。只有人人既讲辛勤劳动,又讲诚实劳动,人与人之间才会充满友爱和诚信,从而实现和谐团结、有序安定。所谓“创造性劳动”,指明了劳动的高级形态。劳动包括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成为创造性劳动。如果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没有创造,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已有的东西,那最多就是维持现状,根本谈不上前进和发展,到最后连现状都维持不了,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代尤其如此。所以,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总起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劳动”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思想丰富,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个体与公共的结合、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现实与未来的结合,形成一个复合型、立体式、持续性的有机整体,为我们从事劳动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每一位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唯有如此,才能“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
三、“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由来和演化
既然劳动和创造非常重要,就必须确认和维护劳动群众的崇高地位。近代中国社会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只有进行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主革命时说:“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65页)同年12月,他又说:“贫农……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同上书,第643页)前者将主力军归结为工农,乃是基于作为劳动群众的工农是人民的主体而言;后者将主力军归结为贫农,乃是基于贫农是劳动群众的主体而言。完全可以说,贫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力军”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工农依然是主力军。不过,由于工人阶级队伍越来越壮大,也由于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还由于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成为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工农这个“主力军”中的“主力军”就由贫农转变为工人阶级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群众不吃香了,甚至认为工人阶级也靠边站了。这些观点违背事实和科学,因而是站不住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说:“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谋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同时,他还使用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提法。
首先,从工人阶级的数量来看。在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1978年底,全国职工有95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截至2013年底,全国职工总数已经达到3.5亿人,是1978年的3.68倍。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农民阶级源源不断地为工人阶级队伍提供了新鲜血液。201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4亿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主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民阶级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员转变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工人阶级队伍将进一步增长和扩大。
其次,从工人阶级的质量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空前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将会越来越多,整个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将会逐步变成现实。同时,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也会不断提高。中国工人阶级日益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工人阶级。
再次,从工人阶级的分布来看。改革开放以前,工人阶级成员集中在公有制部门和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状况逐步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中都有工人阶级的成员,非公有制部门和单位的工人阶级成员日益增多。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相联系,第三产业中的职工将会大幅增加。总的来说,工人阶级成员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和分布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和方面。
第四,从工人阶级的使命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工人阶级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中坚。现在,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工人阶级任重道远。
最后,从工人阶级的贡献来看。长期以来,广大职工群众弘扬“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在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工人阶级付出了最大的代价,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工人阶级不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综上所述,我国工人阶级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其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还没有占据支配地位,但它始终是最先进的阶级,而且其成员分布于国家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担着最艰巨、最复杂、最广泛的任务,作出了最重要、最突出、最卓越的贡献。过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今后,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劳动和创造中,我国工人阶级应该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四、工人阶级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角色和担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从现在算起,只有六年的时间了。广大职工应当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的号召,“以国家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这就需要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两千个日日夜夜转瞬即逝,需要职工珍惜时光、只争朝夕,讲究质量、不断积累。除了在工作上积极努力,每个职工在家庭生活中同样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坚持节约、反对浪费,这既是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是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所有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于经济领域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要求“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里的“制度自信”,既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制度的本质特征与固有优势的自信,又包括对能够逐步克服某些体制机制上的缺陷与弊端的自信。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的“制度自信”。在这方面,广大职工群众大有用武之地。职工进行劳动,并非只是增加了产品;在职工的创造性劳动中,可以出好办法、好措施、好经验。有些办法、措施、经验提炼出来,加以推广,从个别到一般,就可以成为有效的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是如此,随后的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现在以至今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如此。全面深化改革,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需要每个职工的关心、支持、参与。广大职工应当一如既往地支持改革大业,拥护党和政府的改革措施,为改革献计出力,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争取为改革再立新功。
全面依法治国,既与全面深化改革一道构成姊妹篇,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有效延伸和强力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需要广大职工做到尊法、学法、知法、守法,逐步形成和运用法治思维。在这方面,尤其需要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领导干部作出表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广大职工而言,与他们关系最直接的是基层的法治问题,而基层的法治又必须与民主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既要求职工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强调“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更加有效地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两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广大职工群众既需要有民主意识和自由观念,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又需要有清醒头脑和理智态度,通过正常途径与合法手段有效解决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既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互为条件,又与工人阶级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党员有许多来自于工人阶级,但是更多的来自农民阶级,还有一些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然而,无论是谁,一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都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和坚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讲话中强调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就内在地包含了这个意思。所以,广大职工群众需要始终热爱党、拥护党、紧跟党,其中包括对从严治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党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广大职工群众需要持有积极的态度,采取建设性的做法。职工群众中的共产党员,更需要提高党性、坚持原则;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大职工群众与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这个党就会建设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广大职工群众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红火、越来越丰富。
总之,工人阶级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劳动和创造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