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重点工作任务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为决胜全面小康强基固本。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9631户易地扶贫搬迁,15万贫困人口脱贫;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做好工业废水集中处置,抓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力争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0户、新增中小企业1000户,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企业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债务结构。
科学精准施策, 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项目生成年活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稳定工业增长,开展工业强基发展年活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五大工程;推动消费升级,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服务业标准化发展专项行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等丰富内涵,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20%。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绿色发展,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融资改革试点,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完善绿色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狠抓绿色工程,推进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新增营造林400万亩。
聚焦社会主要矛盾,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业增收,开展就业援助,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教育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解决教育资源不够不优、教育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文化惠民,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建成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卫生健康,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大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社会保障,继续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新建、改扩建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住房保障,年内改造城镇棚户区3.05万户、综合改造2万户、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深入推进“六同”工程、“九进”创建,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广“三种类型、四个层级”治理模式;深入开展法治青海、平安青海、诚信青海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
抓好城乡区域统筹, 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改建提升农村公路6000公里,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9228公里,安排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再建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西宁扩容提质,支持海东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支持海西优化开放环境,支持环湖地区建设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支持青南地区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壮大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区域性城市,再建16个美丽城镇。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一张网”;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和规范企业董事会建设试点;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实现进出口总额增长8%,推动建立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合作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建成格敦铁路、祁连机场,加快推进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西成铁路建设,建成投运西宁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湟水北干二期、蓄集峡、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全面深化“光网青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