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工商系统深化改革 为供给侧营造良好环境(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信息第29期)
2016年,我省工商系统立足职能,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精心打造小微企业扶持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积极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为供给侧营造良好的准入环境。 我省工商系统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严格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在继续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企业年报公示制、“三证合一”制等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又全面推行了企业“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开放企业名称库、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改革新政,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实现了企业登记“零障碍”、“零成本”。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3.3万户,注册资本861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31.5%。主要表现在: 一是 有效释放了市场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已超过50%。 二是 拓宽了就业渠道,私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得到快速增长,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省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7.7万个,极大的激发了创业就业热潮,稳定了全省就业大局。 三是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在新登记企业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居民服务、信息技术、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16年,全省新登记第三产业5.48万户,占新登记市场主体的82.2%,为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四是 大幅降低创业制度成本。全省停止收取企业登记费、年检费、验照费、营业执照和各类表格工本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企业登记公告,免费换发营业执照,实现了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零成本”。据测算,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为企业减负近7亿元。
二、积极构建以信用约束为主的市场监管新机制,为供给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省工商系统加快构建以信用约束为主的市场监管新机制,促进了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和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 狠抓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设。省政府印发《青海省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省工商局出台了《青海省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管理暂行办法》,为实现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是 扎实开展了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工作。通过建立市场主体从设立到退市的全过程“诚信档案”,开展了2015年度各类市场主体年报信息公示工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年报公示率分别为87.88%、87.61%和91.82%,均高于上年水平。 三是 积极推行“双告知”工作。“先照后证”改革后,为确保涉及后置审批事项的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和相关审批部门及时准确监管,我省工商系统与37个后置审批部门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实施了“双告知”工作。 四是 认真开展了“僵尸企业”的清理工作。针对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过多,挤占了社会资源,不利于政府掌握地方经济实际情况,省工商局与省国税局、省地税局联合签发了《关于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2013年至2015年度全省范围内连续两个年度未年报企业和连续两年未报税企业依法进行了清理,对符合条件的1708户企业列入被吊销名单。 五 是 开展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我省工商系统按照3-5%的比例随机抽取市场主体,并随机确定执法人员开展了抽查工作,对年报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市场主体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青海)”平台向社会进行了公示。 六是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统一归集和互联互通工作。开发建设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青海)平台和青海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协同监管系统平台,实现了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它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目前,47个省级部门推送信用信息11.85万条。
三、积极搭建政策扶持平台,为供给侧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 加强新设企业跟踪指导。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省工商系统加大对新设小微企业的跟踪指导力度,在2016年开展的市场主体活跃度调查工作中,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活跃度达到72.4%,高于全国69.9%的平均水平。 二是 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在“青海省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青海)平台”中增加了“小微企业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联网的45个单位将定时把扶持小微企业的相关政策、享受政策的相关信息在公示系统和小微企业名录网站同步公示,实现信息共享,系统建成以来,集中公示各级政府和部门扶持政策文件55份、办事导航56条,录入小微企业信息29万条。 三是 扎实推进品牌强省工作。成功举办了青海品牌商品杭州推介会,促成128个项目签约,签约总金额66.77亿元,促进了我省企业与省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开展商标培育工作,2016年,全省申请注册商标5168件,成功注册3274件,有效商标总量达1.8万件,分别较上年增长26.3%、11.5%和17.3%。指导海东市化隆县成功注册“化隆牛肉面”商标,实现了我省集体商标零的突破。“格桑花”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省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到44件。 四是 就业再就业工作再添亮点。2016年,全省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和企业牵线搭桥,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7场,组织企业1395家,提供用工岗位2.3万个,正式录用4218人。 五是 招商引资任务超额完成。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分片联点包干、广辟招商渠道、主动跟踪服务等措施,确保了引进项目的“零差错”和“三认可”。省局机关和直属分局全年共引进项目6个,总投资额5.92亿元,年内到位资金4.37 亿元。同时,圆满完成“青洽会”各项任务,落实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5.2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5%。
(省工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