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藏沟:阿伊雪峰下的一块秘境

26.01.2015  19:53
核心提示:   在阿伊雪峰下,有一个水草丰茂的峡谷。如果有时间深入这个群山环抱、溪水长流的地方,你会看到一幕幕神奇的画面:神秘的寺台遗址、民俗浓郁的穆斯林拱北、巍然屹立的雪峰。这些神奇的画面让这个地方成为阿伊

   在阿伊雪峰下,有一个水草丰茂的峡谷。如果有时间深入这个群山环抱、溪水长流的地方,你会看到一幕幕神奇的画面:神秘的寺台遗址、民俗浓郁的穆斯林拱北、巍然屹立的雪峰。这些神奇的画面让这个地方成为阿伊雪峰下的一块秘境,这里就是平安县巴藏沟回族乡。

  巴藏沟回族乡位于平安县境内东南部,东临乐都区下营乡,西接平安县沙沟乡,南靠花石岩山与化隆县接壤,北连平安镇东营村。“巴藏”,藏语意为水草丰茂的地方,乡以沟名,故称为巴藏沟,巴藏沟汉代称达扶西溪。巴藏沟乡地处沟岔浅山和脑山地带,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南边最高处阿伊山海拔4166.7米。全乡地貌类型由低到高可分为河谷阶地地带、低山丘陵地带和中山地带。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6公里,1949年沿旧制为湟中县新庄尔(沙沟)乡辖地,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后改为平安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78年划归平安县,1980年从沙沟公社析置巴藏沟公社,1984年设巴藏沟乡,同年改设巴藏沟回族乡。

  一座神秘的遗址

  开车从平安县城出发,沿109国道向东约10分钟车程,在路标指示下,向南前行,便走进了巴藏沟。沟的东侧是连绵的群山,在这个季节里,没有了绿色的点缀,山峦有点刺眼,西侧则是南北方向排列的巴藏沟乡的各行政村,而已经冰冻的河流和村庄构成了一条玛瑙项链,点缀着整个巴藏沟。从严格的地理分布看,巴藏沟最北边的村庄是东营村东庄,而从行政划分来看,属巴藏沟乡最北边的村庄,因此,下星家村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我进入秘境的第一站。在这里,我要寻找到一个能够代表巴藏沟历史的“符号”。

  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如民居、村落、都城、宫殿、官署、寺庙、作坊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这些遗迹大都湮没埋藏在地下,少数在地面上残存一些高台殿基或残垣断壁,有的则沦为的废墟。汉代以来,河湟谷地、环湖地区保存有大量的古墓葬。

  据《平安县志》记载,下星家村有两处遗址,分别是寺台遗址和寺台(丙)遗址,前者属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者属卡约文化,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下星家村支书的星显胜的带领下,我们在村子东北处的山上找到了寺台(丙)遗址。

  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时,认为它是该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认为甘肃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于齐家文化,但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后,大约在西元前2500年-西元前15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距今约4000年的历史。透过遗址,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早在4000多年前,巴藏沟就有人类的居住,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

  一汪清纯的泉水

  探寻完巴藏沟的历史后,继续沿沟南行约6公里,便到达了位于巴藏沟中部清泉村,清泉村因村中有一汪清泉而得名。

  在一片小树林里我们找到了这汪清泉,旁边有一块石头,清澈见底的泉水从石下冒出,直向北方流去。清泉村支书告诉记者,这块石头是有故事的。原来这汪清泉在离现在位置向北1公里,由于自然原因,泉水源头一直向南移动,相传,为了防止泉水源头向南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村里一位经法了得的老人便在现在这块石头地下放了一本经书,并诵经祈祷,从此,这泉水便在这里“安了家”。上世纪,村里还没通自来水时,当地人饮用的便是此泉水,时至今日,当地仍有一些人到此挑水,为的就是泉水清澈甘甜。

  看完清泉后,不经意间,一座穆斯林拱北便出现在眼前,由于刚刚寻泉心切,我竟没有看到这座拱北,原来这就是著名的巴藏沟上拱北。拱北坐落在一个名叫卧牛山的小山顶上,建于清顺治年间,为伊斯兰教鲜门门宦创始人鲜美珍的阿文经师马殿功修建。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近看清泉水库平整如镜,远观阿伊雪峰白雪皑皑,水库、雪山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清泉村则静静的沐浴在阳光下。环顾卧牛山四周,附近五座小山山角朝向均往此地汇聚,因此,当地人有“五虎扑食”之说,此地绝佳的风水,由此可见一斑。

  一方淳朴的净地

  走出清泉村,沿沟继续南行,便到了巴藏沟最南边离阿伊雪峰最近的村庄之一——堂寺尔村,堂寺尔藏语意为平滩中间。位于平安县的南部与乐都区交界处,与乐都区下营乡仅一山之隔。

  站在宽敞的场院,远眺阿伊雪峰,她的上半身被白雪覆盖,像一位身披白纱的淑女,山顶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山下的邻近三个自然村里,居住着一万多户藏族群众。她们每天早起,从泉儿里背来水、收拾干净院屋,生火洗脸,洗完脸。铲上底火放在香炉里、再放一把、巴里嘎豆、炒面,用嘴吹旺了,朝着阿伊桑迈虔诚地磕上三个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关于阿伊山,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伊山居住在北山,与雪花顶过着夫妻恩爱的生活。他们有了三个孩子后,雪花顶开始嫌弃年老珠黄的妻子,经常和妻子吵架。有一天,两人又吵了起来,雪花顶气急败坏的去拔腰间跨刀,正在舀牛奶的阿伊山,看丈夫已恩断义绝,就用勺子狠狠的砸在了这个“陈世美”的头上,牛奶布满了他的整个头顶。生气的她还没有系好腰带,就领着两个孩子,顺着水磨沟向南跑,过了湟水河再顺巴藏沟到南山。

  雪峰之前一左一右有两座山,人们说是她的孩子,中间一座笔直的山岭,人们叫箭竿山。而一直延伸至湟水河的巴藏沟,被人们叫做是她的腰带。雪峰之北为香周列(当地口语),因神似一条半蹲的猎犬,被当地人形象的比喻为阿伊山的护卫狗。香周列南边是太买山,形如猩猩面孔,栩栩如生。

  虽说冬季的阿伊山笼罩在雨雾中,可见度不高,人们也无法细细品味她的魅力,但一到夏天,草木茂盛,杜鹃花、冬梅花、野牡丹花一齐开放,山顶上雄鹰盘旋,山间芳香四溢,牛羊欢快的吃草、放牧阿姑的山歌传遍整个山谷,让人沉浸在这片秘境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