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现代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研究
摘要:本文从农业生产政策、农业发展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分析介绍了巴西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政策支持,全面分析其政策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农业实际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出台金融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全方位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等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政策支持;生产政策:发展政策;贸易政策
巴西国土面积851.49万km2,位居全球第五位,其中1/3为平原地区。巴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亚马孙、圣弗朗西斯科和巴拉那3个主要的水源地保证了巴西农业生产中水分的有效供给。同时,巴西政府在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发展政策迅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也面临着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的制约。
一、巴西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状况
农业是巴西经济的支柱产业。巴西以国土面积、可耕地资源和气候特点等优势以及世界对农产品需求增长为依据,确定了 “以农立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巴西的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和稻米等。依托资源禀赋的优势,巴西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作物产量节节攀升[1]。据巴西国家地理与统计局预测,2013农业年度,巴西粮食、蔬菜和油料作物产量将达到1.879亿t,比2012年实产1.619亿t增长16.1%。全国作物种植面积为5 280万hm2,比2012年增长8.2%。稻谷、玉米和大豆等3种主要农作物 产 量 占 粮 食、蔬 菜 和 油 料 作 物 总 产 量 的92.1%,播种面积占85.9%。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长7.2%,大豆增长11.2%,稻谷降低0.6%。与2012年相比,预计稻谷产量将增长2.9%,玉米增长12.2%,大豆增长23.7%。
(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巴西是世界上最重要农产品贸易国之一,2008年成为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2000年巴西农产品贸易额为206.89亿美元[2],2011年增加至945.6亿美元,年均增长25.1%,其中以油料、大豆、肉类和食糖等为主要农产品。2011年巴西农产品出口额为74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8.6%,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占贸易总额的57.4%。巴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为中国、美国、荷兰与俄罗斯。巴西农产品贸易面临着高额的贸易顺差,仅2013年1~7月累计为770亿美元。
(三)生物能源发展迅速
巴西在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巴西1975年启动乙醇燃料发展计划,政府通过补贴、设置配额、统购乙醇燃料、调整价格以及行政干预等手段,鼓励民众使用乙醇燃料,并帮助企业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目前,巴西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还致力于研发生物柴油技术。蓖麻、棕榈、棉花、大豆、向日葵和玉米等可以大量生产的作物以及动物脂肪等都成为新型生物能源的原料。农业能源作为新型技术,被誉为取代石油的下一代动力燃料在巴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巴西从2006年开始实施了第一个5年农业能源计划,在计划的推动下相关农作物产量实现翻番,农业能源在结构能源比例中超越石油燃料,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比重。
二、巴西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政策支持
(一)农业生产支持政策
1.稳定国内的农产品价格
在稳定国内农产品价格方面,巴西政府采取的政策主要有两种:①农产品售价成本保护。巴西生产资助委员会根据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定期制定价格指导意见,主要用于向农民支付农产品实际最低售价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但不包含期货类农产品。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与政府签订期权合约,合约规定农民具有自主选择种植作物的权利,交易仍由农民自主完成,政府仅支付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损失,既可避免政府额外支付产品储藏费用,同时也有利于农户以此获得客观的收益。但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干预能力,巴西政府逐渐削减此类价格保护机制。②运输费用补贴。当农户把农产品卖给批发商或者产品加工厂时,政府会向一部分企业支付运输费用补贴,以支持企业突破地域限制采购其他地区的农产品,由此来削弱本地保护主义和促进国内农商品流通[3]。
2.逐渐转变农业贷款方式
巴西的农业信贷方式与农业政策改革相适应,即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由直接干预转变为扶持,贷款来源中商业银行和政府的比例为9∶1,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中有25%左右用于农业贷款,贷款利率下线仅为市场化利率的1/4。从20世纪70~90年代,巴西政府用于农业信贷的金额由8 298.62亿雷亚尔(1雷亚尔约合2.807元人民币,2014)下降至3 031.79亿雷亚尔。2000年以后,巴西政府对商业银行采取了结构性调整措施,推出种植畜牧业一体化项目,推行收账款证书和农牧业商业票据业务,促使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更多地以社会化形式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和贷款指导,进一步激发农业生产的潜在活力[4]。
(二)农业发展支持政策
1.优先发展农业科技
巴西农业的快速发展与政府对农业科技采取的开放态度和高投入密不可分。巴西政府对国内的农业科技投资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巴西政府建立的巴西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主要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工作[5]。1996年巴西政府开始着手在世界主要国家建立联合农业科技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11年4月中国与巴西携手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了中巴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2012年巴西农业、畜牧业和食品供应部、科技创新部和教育部共同为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计划建立22个农业科技发展示范项目,其中5个设立有技术培训中心,预计到2015年将建立9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大量的农业科研投入下,科技带来的经济效应日益凸显。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生物燃料等方面的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加强农业保险的推广使用与投入
巴西的农业保险政策起步于1938年,然而一直到20世纪末期仍未被广泛推广,2001年巴西农业保险支出仅为8100万雷亚尔。直到2003、2004年巴西出现两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干旱带来了大规模农作物减产,政府救急支出迅速增加,这时农业保险才逐渐被重视。自此之后,巴西政府一直在加强农业保险的推广使用与投入,除用于保障农民收益的保险外,大部分均用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后的补偿。目前,巴西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保险基金,为全国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各类保险业务。巴西农业保险有两个体系:①国家农业保险体系。农业生产者在得到银行提供的农业信贷后,按贷款比例向中央银行交纳农业保险费,这样贷款受益人便自动成为农业保险的投保者。在农业遭灾后,中央银行将通过银行向投保者提供最多相当于信贷全额的赔偿金。②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2005—2011年全国累计提供的保险使用资金为9.631亿雷亚尔,保险覆盖范围显著提升,共计40 100户农民和560万hm2土地参与其中,获得保单57 885份[6]。
(三)农产品贸易发展支持政策
1.鼓励农户进行农产品贸易
巴西政府在遵循国际贸易行为准则的同时实施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在税收方面,免征收咖啡、糖类及其附属产品等加工原料和产品的出口税,增强农民的出口收益,提高巴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农产品检疫方面,积极与进口国进行标准协商,推行统一化检测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并通过协商解决 贸 易 争 端,降 低 农 户 运 营 风 险。例 如,2013年中国因疯牛病问题禁止进口巴西牛肉,同年巴西政府派遣以副总统、农业部部长为首的农业贸易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通过协商决定中国2013年年末派代表赴巴西考察,以解决疯牛病带来的贸易风波。
2.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巴西农产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巴西政府还通过签署备忘录、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和农业援助等措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12年巴西政府参与FAO签署推行的 “零饥饿计划”,向埃塞俄比亚、尼日尔和马拉维等非洲5国提供种苗和农业生产用具,协助当地组建农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农作物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增强巴西在非洲影响力,为其下一步打开非洲市场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近年来越发重视中国市场,先后与中国起草拟订《中国和巴西2010—2014年共同行动计划》和 《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在加强中巴两国在农业科技研发等领域的双边贸易合作,建立 “丰收宝投资”综合经济网络平台并于2012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提供服务信息,促进双方农业企业交流,吸引更多的中国农业企业赴巴投资。
三、巴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实困扰
1.过度城市化带来的危机
巴西与中国同属于金砖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是巴西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巴西农业发展受到城市化影响。巴西的土地政策是允许进行土地买卖的,其中0.9%的农场主拥有近50%的土地,而40%的农户仅拥有1%的土地。在实施城市化过程中,农场主囤积了大量土地却并非用于农业生产,而是用于土地买卖和投资。农民却因没有土地出现失业、贫困等。农业发展并未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
2.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农产品贸易主要因素
目前,制约巴西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基础设施。当前巴西农产品是通过海运向进口国输出,而由国内产地向港口运输需要穿过马托格罗索地区和东南部的稀树草原地区才能到达桑托斯港,运费增加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收益下降,影响严重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据估算,巴西如果要改善交通运输对农业的影响,其政府的财政支出至少要增长到现阶段的20倍,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巴西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巴西现代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巴西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作实验室,加速技术交流和共享,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在农业科技方面仍具有较大距离,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是中国提升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实验室,学习他国的经验和技术,并通过国内的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和推广,进行本地化改造,使国内生产技术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研发适用于中国农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如生物燃料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减少技术转移带来的发展滞后等问题。
2.金融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发展
巴西政府提供金融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发展,通过补贴、贷款和保险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中国在长期内属于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大规模地针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不符合中国发展现状。中国政府可以重点扶持弱势产业,通过精细化运作弥补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具有较强发展优势的产业可以引入商业贷款、国外投资和民间借贷等形式,研究和制定约束力较强的行为准则规范非政府投资的农业金融体系的发展,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颁布法律或政令修补,杜绝某些团体和个人利用法律漏洞获取不正当利益,从而维护中国农业金融体系的长治久安。
3.全方位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
巴西政府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市场极其重视,通过签署合约、资金援助和贸易争端解决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其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在存在贸易盲点的地区重点拓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为下一步的贸易发展提供便利。中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农业合作日益紧密,但仍旧存在很多盲点,如鸡肉及其加工品等面临着贸易难题,中国政府应积极拓展协商渠道,通过访问等建立双边或者多变的协商机制,解决贸易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拓展国际市场中特定农产品的贸易销路,减少因贸易壁垒造成的纠纷,实现贸易的稳定发展。
4.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巴西的农业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但国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制约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最大阻碍,交通运输带来的成本上升造成农民或者企业收益下降,虽然政府实施交通补贴,但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很小。中国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同样面临着发展水平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使得某些区域发展存在瓶颈。近年来中国铁路和公路的覆盖范围日益扩大,但仍旧不能满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因此中国应继续推进农业技术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还可以更为广泛地服务各行各业,把困境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提升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潜能。五、结 语中国与巴西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相似的问题,研究巴西农业发展政策,有利于中国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巴西现代化农业支持政策的研究,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同时也为中巴双方在生物技术、能源科技和农产品贸易等多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娄昭,徐忠,张磊.巴西农业发展特点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1(5):80-82.
[2]朱行.世界农业强国巴西农业概述 [J].粮食流通技术,2009(3):33-35.
[3]徐成德.巴西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政策及借鉴[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13-217.
[4]刘一砂.浅析巴西农业信贷政策及效果影响 [J].经济视角,2012(5):39-41.
[5]朱玲.巴西农业掠影 [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3(7):55-57.
[6]陈 晓 峰.巴 西 农 业 保 险 发 展经 验 及 其 对 中 国 的 启 示[N].中国保险报,2009-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