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的水电明珠 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纪实

01.08.2018  10:40

  

  青海新闻网讯 时间的意义,远不能用长度来衡量。

  1994年以来的24年时间,在岁月的长河里,只是一个短暂瞬间,但在我州水利发展史上,却是精彩夺目的一页。

  1994年,州水利局委托省测绘局完成了蓄集峡1:1万区域地形图测绘工作;

  2001年8月完成《蓄集峡水库现场踏勘报告》;

  2003年11月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

  2004年州人民政府成立蓄集峡水利枢纽筹建处;

  2009年5月省发改委批复《巴音河流域综合规划》;

  2010年12月,水利部、省政府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并将蓄集峡列入重要水源支撑和保障项目;

  2012年成立州蓄集峡水利枢纽建设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项目建议书获批;

  2014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72项重大节水供水水利工程;

  2015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5年10月23日水利部批复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2016年3月15日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2016年3月15日,是一个值得永载史册的时刻,凝聚了柴达木人心血和期盼的工程终于圆梦,在这一刻迎来了为德令哈人民造福的春天。至此,在我州发展大潮中,这面水利枢纽工程大旗高高飘扬在柴达木大地上,在艰难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行,筚路蓝缕,大建设、大前进、大跨越。

  回首过去24年,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台求真务实、大胆探索的铿锵大戏;是一篇积极谋划、锲而不舍、不懈努力、铆劲冲刺、精彩纷呈的交响乐章。

  蓄集峡德令哈的春天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以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作为基础战略资源的巴音河,因原有水利设施陈旧和投入不足,德令哈市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而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行后,可为德令哈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1.32亿立方米,供水保障率达到96.4%。多年平均发电量9977千瓦时,使巴音河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对构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李永业说。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近日,记者来到巴音河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满目所见尽是激战正酣的项目建设场面: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巍然壮阔的库坝已初现、挥汗如雨的施工人员……在面板堆石坝工程现场指挥施工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副局长李琪告诉记者,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21.5米,目前一期填筑已结束,累计完成填筑310万立方米,填筑完成75米;溢洪道引渠段混凝土浇筑57%,闸室段混凝土浇筑40%,泄槽段混凝土浇筑18%;大坝工程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36946.47立方米,完成投资35615.61万元,完成率67.3%。现在正24小时不间断实施面板浇筑施工。

  “除大坝工程外,目前蓄集峡水利枢纽引水发电洞工程共三个标段的洞石开挖全部结束,电站厂房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设备安装及主厂房混凝土浇筑工作。整个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10.5亿元,完成率56%,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完工,实现首台机组开始运行发电。”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郑江说。

  水利人精神可歌可泣

  世代荒僻寂静的河谷,陡峻的山势,如今成为巨大繁忙的工地。走进它,总会感觉到个人的渺小,更能体会到水利人的伟大。

  “在这么陡峻的山上这条路是一铲子一铲子挖出来的!”在去往调压井的陡坡山路上,郑江的一席话深深震撼了记者,郑江说,蓄集峡山高崖陡、峡谷纵深,海拔高、空气稀薄,夏季经常遭遇暴风雪,工程区基本为无人区,无通行道路。当初项目勘测时,勘测人员走的都是危险陡峭的羊肠小道进到峡谷里面,勘探设备包括手扶拖拉机都是先拆散,由人工背进来再组装使用的,一个人一天背几十斤的东西沿着陡峭的垭口要走6公里,一个人一天也只能背一次……

  炎炎烈日下,在面板堆石坝工程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只见水利人们在高121.5米的坡面上“飞檐走壁”开展面板浇筑施工。更让人震撼的是,如此高的大坝上几名女工正顺着钢丝绳下移到底部清渣。当记者问起害怕吗时,其中一位女工一边用胳膊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说,“早习惯了,哪有什么怕的。”

  施工现场镜头太多,有的在焊接,有的在搬运模板,有的在绑扎钢筋、有的在为浇筑混凝土做准备,有的在为安全用电做保障……

  烈日、狂风……这些困难根本挡不住他们劳作的步伐,在他们心中只有工期、质量、进度……

  也许,对于他们个体而言,可能这只是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养活一家老小。但对这些一线建设者的群体而言,是水利人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寒暑交替,牺牲家庭,与世隔绝的工作,用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才让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到了这一步,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作为将镌刻在群山之间,激荡于柴达木盆地。

  智能支撑保工程质量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工程管理模块的画面,利用该模块,可以将大坝单元工程划分建立起来,并且通过单元工程的划分,可以直接查询不同单元工程大坝填筑施工过程信息,包括碾压遍数、碾压速度、碾压机械振动状态、该单元工程大坝坝料铺厚等信息……”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技术人员小包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讲解。

  郑江介绍,蓄集峡水利枢纽工程存在工期紧、时段特殊;业态多、任务重;交通不便;建设标准高、要求严四大施工困难。而“前端视频监控”系统和“大坝填筑碾压智能分析系统”在工程建设中提高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实现了数字化、绿色化和智慧化、精细化的生产和管理,真正消除质量隐患。

  据了解,通过“前端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作业面的每一施工环节实时监控并留存影像资料,针对违反设计规程、第三方质检要求及规范规程的工序及时通知制止;通过“大坝填筑碾压智能分析系统”,确保每一个工序达到设计要求后开展下一个工序的有效衔接,保证工程质量随工程进度有序推进。

  郑江告诉记者,“前端视频监控”系统和“大坝填筑碾压智能分析系统”是在我省水利行业首次采用。智能压实系统提供的可靠、精准和实时数据,保证了蓄集峡大坝填筑施工的顺利实施,也强力推进了蓄集峡大坝数字化建设进程,为我州水利建设开启了“智时代”。这些新技术在蓄集峡水利工程的应用让我省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上了新高度,也成为我省水利建设的新亮点。

  超前谋划筑牢环保安全理念

  “建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我们在保证施工进程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河流原生态。把安全环保作为不可触碰的红线和底线,对安全环保工作新摆位、新谋划、新思考,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命关天,环境保护责任重大’的理念,切实把安全环保记在心上、扛在肩上。”郑江说。

  据了解,该工程项目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及时清运至批复指定渣场,弃渣之前已按渣场地形修建浆砌石挡墙拦挡,待弃渣完毕后将修整边坡、渣面平整,覆土种植林草绿化。主体工程区落实厂房的截排水措施,枢纽两岸隙地、厂房开挖边坡及厂房空闲隙地后期将绿化美化,以改善和恢复生态景观。施工道路区已做好截排水措施,后期开展边坡绿化,种植行道树。施工临建区落实临时截排水措施,表层土剥离,后期清理和平整场地,种植林草。不仅如此,工程还在导流洞封堵前,在导流洞进口洞脸边坡处顺坡挖槽,槽内固定钢管,钢管穿过导流洞封堵段后通过导流洞断面排向下游河道,并实施生态流量在线监控。

  同时,该工程还在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加强生态保护和安全防护的培训教育。在安全方面,通过进场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和编制发放《安全知识手册》等方式,普及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的主动性自觉性,坚持年度、季度、月度及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与日常安全巡查相结合,消除安全隐患,把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后查处”转变为“事前预防和过程监控”。在环保方面,对施工人员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公告、宣传册及标志牌等形式,对施工区人员及时开展宣传教育,禁止砍伐破坏施工区附近的草木,严禁烟火、狩猎和扑杀动物,以减轻施工对当地陆生动植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