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北区为留守儿童编织一张关爱网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有这样一群孩子,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家里,与父母聚少离多。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带给孩子们的是亲情的缺失与情感的荒芜感,而每年因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也时有发生。让我们一起走近城市里的留守儿童,一同关爱留守儿童。
渴望爱
今年8岁的慧慧(化名)家住城北区大堡子镇,她经常一个人在村里晃悠,回家后也总是不爱说话,年迈的爷爷奶奶知道那是孙女想念爸爸妈妈了。可让老人感到无助的是,自从儿子几年前去世后,儿媳便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一次。
慧慧的奶奶身患重病,家里为她治病,花光了积蓄。在家里,慧慧做完作业之后,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做亲子作业、和父母一起做游戏,父母帮助检查作业……
“慧慧特别内向,她不爱说话,不爱和别的小朋友玩,我觉得都是因为她妈妈不在身边的缘故,我也实在是没有办法。”说起慧慧,奶奶很揪心。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让慧慧的性格有些内向,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但慧慧非常懂事,她是爷爷奶奶的贴心小棉袄,洗衣服、扫地、拖地、洗碗等家务事慧慧都可以承担。
小毅(化名)住在祁连路,11岁的他已经记不起母亲的模样了,因为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跟着爸爸、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入狱后,年迈的爷爷奶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孙儿。“我想要一个完整的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我最大的愿望除了这次期末考试能考出好成绩,还有就是和爸爸妈妈去看场电影。”小毅小声地对西海都市报社区记者说,眼泪在他的眼眶中打转。
需要呵护
连日来,记者走访调查了西宁市多个社区和村发现,像慧慧和小毅一样的留守儿童并不少,内向、孤僻、自卑、戒备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青海省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负责人祁乐平说,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难题,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的人难以提供帮助,那么就需要孩子所在学校和班级老师,想一些解决办法,如辅导小组和关怀制度,专门用以指导留守儿童群体的学习,填补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得不到的教育指引。
“我接触过不少留守儿童。”一家亲子文化中心的负责人杨新春说,“希望远方的父母尽量通过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交流,了解家里和孩子的情况,多谈心、多呵护,最重要的是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最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监护人应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用爱心和关怀让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据悉,近日,西宁市多部门共同启动西宁市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培育项目暨“关爱伴童年共筑中国梦”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现场宣布组建成立关爱留守儿童教师志愿者队伍并授“西宁市留守儿童关爱志愿团队”牌,志愿团队的成立,旨在增强留守儿童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更多留守儿童体会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关注和关爱
这几年,大堡子镇和二十里铺镇的许多家长欣喜地发现辖区留守儿童——这群曾被边缘化的孩子笑容越来越多,与人交流时眼睛也不再低垂。这些改变,源自于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工作机构开启共同关爱困境、留守儿童帮扶项目。
从2016年开始,城北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一家社会服务中心及青海民族大学社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针对城北区低保户家庭、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的孩子开展免费的课业辅导、人际关系调适、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等服务。
据城北区民政局局长张萍介绍,关爱困境、留守儿童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从2016年开始在大堡子镇和二十里铺镇启动,经过几年项目的开展,积累了不少经验,民政部门每年也在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每年举办的暑期课堂是从7月初至8月中旬,“四点半课堂”是从9月至11月初,服务对象为一年级至六年级的留守、困境小学生。记者从大堡子镇政府了解到,由于效果良好,许多家长主动来咨询关爱困境、留守儿童帮扶项目的相关事宜。
5月31日,记者在严小村看到了留守儿童佳佳和小志,两个人是姐弟,一个9岁,一个4岁,他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就回来两三次。两个孩子的奶奶介绍,佳佳上小学三年级,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不能给孩子辅导作业。自从有了暑期课堂和“四点半课堂”,现在孩子不仅有地方去了,还能免费享受到大学生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现在佳佳性格开朗了,我们也放心让孩子到这里,她很喜欢这些哥哥姐姐们。”老人高兴地说,她非常感谢相关部门关爱留守儿童,现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有了提高。
一名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让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大家共同为留守儿童编织一张关爱网,让他们在温暖浸润中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