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下)
老社区创出基层治理新“惊艳”
——记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下)
新华网宁波1月8日电(记者郑黎 张奇志 裘立华)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区管理和服务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宁波市江东区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以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将一个基础薄弱的老社区建设成为全国社区排头兵。
把党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
“抓好社区管理,关键在于改进完善社区党委的工作格局。”俞复玲说。这些年来,她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网格化覆盖,把划船社区划分为12个楼群网格和39个楼道网格,楼群建党支部,楼道(墙门)把党的触角延伸至社区各个角落。
11年前,俞复玲调到划船社区任党委书记时,首先遇到的是老社区物业管理矛盾突出的问题。居民为此三天两头提意见。那段日子,俞复玲几乎天天跑楼道进商铺,连续开了7次协调会,最后提出由社区党委牵头,吸纳居委会、住户、物业公司三方党员组成物居联合党支部。大家群策群力,首先筹集了20余万元资金,解决了迫在眉睫的水管老化问题。接着,联合党支部又先后解决了社区化粪池堵塞、公共绿化场地少等难题,得到居民的赞赏,物业费的收缴率从原来的30%升到97%。“划船物居联合党建”,被认为趟出了城市老社区物业管理的一条新路径。
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标杆引领作用,俞复玲整合了社区两支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一支以“七彩人生”为主题,组建了扶贫帮困、生态环保、家电维修等7大类志愿服务团队,由220名党员志愿者分别认领不同的岗位;另一支是“阳光8号”雷锋日服务团队,根据党员自身特长,每月8日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社区还注重发挥在职党员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加入社区各项志愿者活动。这种“党籍在单位、奉献在社区”的双重管理模式,被党建专家称为城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大创新。
“一个党员一面旗,每逢紧要关头,社区群众首先看到的是党员率先垂范的形象。”俞复玲说,划船社区地处老城低洼地,台风来袭往往容易成灾,这时候带头冲在一线的就是党员志愿者和入党积极分子。社区老人常说,有了党员我们就有了主心骨。
365工作法的核心是服务
“针对划船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推出了365工作法。”俞复玲说,这个工作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倡导全年365天时时处处为社区居民着想的服务意识;二是以党建为先导的党员联动、社工联勤、志愿者联盟的“3联”工作格局,个性化精细化的“6项服务”,以及发扬民主、问计于民的“5大长效机制”等三方面内容。
有一天,俞复玲到一位老人家中走访,看到煮了一大锅的大头菜,因为舍不得浪费,居然接连吃了三四天。这事触动了俞复玲。在上级帮助下,社区办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服务承诺,中心每日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一年365天,正月初一也不休息。7元成本价的饭菜,包括一荤一素一汤,且分量足、品种多,每周菜谱不重样。俞复玲说,根据老人特点,我们还要求菜要少放些油,肉要煮得烂一些,送餐的饭盒要盖上棉套。这样一晃有9年多了,老人们非常满意。
“有事来找我。”是俞复玲的口头禅,担任社区党委书记10年余,她记满了20多本“民情日记”。她常说,居民的困难、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指南。一次,有几位居民找到俞复玲,说现在学校下午放学时间是3点多,而家长要6点钟才能回家,这段时间孩子怎么照料成了焦心事。于是俞复玲找到了辖区荷花庄小学,在学校支持下办起了“4点钟学校”,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社区基层治理引起广泛关注
在划船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社区党委提出,社区的大事小事都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还权于民。2008年,划船小区纳入了宁波市背街小巷改造试点工程。这项工程涉及2000多户居民。俞复玲带领党委一班人,放弃节假日、休息天,一个墙门一个墙门召开听证会,40多幢居民楼,开了60多个听证会,征求了570多条意见和建议。在居民代表会议上,划船社区的改造方案得到了全票通过。原计划2年的工程不到一年就顺利竣工了。
类似“墙门听证会”的工作创新近几年在划船社区不断推出。“这些是真正带有泥土芳香的基层创新,实践证明管用、有效。”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宁波市推广了划船社区首创的社区市民学校、党代表工作室等20余项举措,不少做法得到省里或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仅2013年以来,俞复玲的“平安融入社区”“阳光8号”雷锋日分别入选中央政法委和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的典型经验,中组部提出要在全国推广俞复玲“365工作法”。
这几年,俞复玲和划船社区的基层治理实践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人前来学习、取经。据统计,慕名来划船社区考察的国外人士有12批,他们来自美、德、法、日等国家。2012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罗黛琳女士考察了划船社区邻里中心后表示,划船社区的治理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