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鸿元的新能源三级跳
图为上海瑞华集团研发的国内首艘500吨级电动运输船及相关设备。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摄
1月7日上午10点,上海蕰藻浜嘉定南翔河段,蓝白相间的“瑞华一号”装载着300吨钢板,解缆出航。周围船上的人,纷纷跑上甲板,目光中充满好奇。水线已经压得那么低,一般的船发动机得喘粗气,这艘船开起来怎么没声音呢?“瑞华一号”的驾驶员谈宝玉说感觉在开“水上特斯拉”:“没有排放,噪声低,加速快,制动也快。”全力加速,灵活转弯,由上海瑞华集团研发的国内首艘500吨级电动运输船顺利完成重载试航。
站在船上的瑞华集团董事长帅鸿元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从自筹经费研发新能源汽车,到自筹经费建设充电设施,免费为各地公交车公司提供电动车使用……帅鸿元带领上海瑞华集团10多年的“无私”付出,终于闯出一片天地。
从自动化控制起步
从自动化控制起步,转向新能源汽车,又转向新能源船,帅鸿元连续三级跳,每一跳都精彩。
帅鸿元说,在全国25个示范城市运行的新能源车中,瑞华新能源车占了63%。这些成就来得并不容易。为此,瑞华集团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
研发新能源车需要大投资。与国企和科研院校有政府提供相对充足的研发资金不同,2001年,当帅鸿元想做新能源车的时候,没有任何资金支持。
是自动化控制和机械制造,为帅鸿元积累了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调研,帅鸿元决定搞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当时想,自动化各行各业都用得着,是万金油。”帅鸿元说。但他发现,国内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这就意味着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他决定,要做就做最好的。他了解到,印刷机要求最高,印刷机中的印铁机则最难,当时国内都以进口为主。10多年苦战下来,如今瑞华集团的印铁机在国内品牌中销量稳居第一。
创新就是突破困难
“创新就是突破困难,我的想法就是不断给技术人员出难题,制造业企业只能依靠创新生存。”帅鸿元说。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帅鸿元将目光对准了新能源汽车,那一年是2001年。
“从能源的安全角度看,我国目前已成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必须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环保角度看,固定的污染好解决,但移动排放非常难治理。”帅鸿元认为。
但是,难题也显而易见。帅鸿元回忆说:“我们请了专家、学者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他们提出,别人搞新能源车都是政府出钱搞,你企业自己做,你有多少钱?”研发新能源汽车,资金是个大问题,难题面前,帅鸿元没有放弃,“真想做,没有不成功的,只是道路长短、时间长短问题。”他说。
帅鸿元的新能源汽车梦由此开启。他和他的团队想到的是“电容+电池”模式,解决一般电动车持续力和爆发力不可兼容的难题。即起步加速用电容,爆发力强,行驶中用电池,持续时间长。
这一路走来的坎坷和艰辛只有帅鸿元和他的同事清楚。为了买一辆旧电车,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找到一家公交公司愿意卖,更不用说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了测试电池,帅鸿元的团队几乎试过了所有品种的电池。
关键要让人信得过
“比技术研发更难的问题是,产品如何获得用户的信任。”帅鸿元说,在新能源汽车推出后,为找到用户,他们采用无偿提供、免费使用的推广策略。不仅把车辆免费提供给别人用,而且还要帮别人建好充电设施,提供维护人员。“连电费都是我们出的,使用单位只要提供一个驾驶员就行了。”帅鸿元对起步的艰难记忆犹新。
国家支持的补贴政策出台,帅鸿元迎来了春天。不久后,上海公交车示范运行车辆增加,瑞华的新能源车先后成为奥运会、世博会的服务车。此后其他城市的订单纷至沓来,合作车企越来越多。去年10月,浙江长兴县首批10辆纯电动大巴正式投入当地公交运营。
刚迈入2015年,正是规划新一年发展方向之际,帅鸿元没有展示他最为得意的新能源汽车,而是跟记者一起登上了新能源船。在“瑞华一号”新能源船上,帅鸿元说:“办企业就是要善于发现蓝海,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我们瞄准新能源船这一全新的领域。”
“一艘次10万吨集装箱货轮进出港口,PM2.5排放量相当于6万辆重型柴油车一天的排放量。如今运行在我国江河、海上的柴油动力的客货船数不胜数,将河道、海上运行的柴油船改造成新能源船大有可为。”帅鸿元说,“瑞华一号”底舱装配了近十吨的磷酸铁锂电池,同时搭配超级电容,这和纯电动公交车是同类型技术。他说,瑞华集团研发的新能源船用电池等相关设备已经拿到了中国船级社的认证,并实现新能源船充电一次行驶400至500公里的效果。目前,瑞华的500吨新能源船“瑞华一号”已经在测试运行中。
“从新能源车到新能源船,瑞华就是在创新中不断发现新的发展空间,我相信我们未来的发展将十分广阔。”帅鸿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