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洛阳镇村民自主共建共治 房前绿树掩 屋后清水流
◆本报见习记者李苑
走在江苏省常州市洛阳镇岑村的乡间小路上,只见家家户户门旁边都自备一只白色垃圾桶。有一家屋前垛了很多树柴,分成一个个小捆扎得整整齐齐,一根散落的小树枝都没有。
“我们村自2008年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以来,经历了垃圾箱垃圾收集、袋装化垃圾保洁员收集、桶装化垃圾机械化收集3个阶段。目前有垃圾收集车和扫地车一台,垃圾桶170多只,形成了村民自觉、机械化保洁员职责到位的良性循环机制。”岑村村主任蒋燕峰告诉记者。
设环保福利金,促共建共治
岑村村规民约规定,全村居民实行门前三包环境卫生责任制度,以户为单位,对村民房前屋后及旁边自己使用和活动的区域实行环境卫生包干,并建立了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
“2009年开始,我们村委会年终发放的福利金更名为环保福利金,对村民的卫生保洁、环境保护按月考核,年终进行总结和评比,做得好的人家全额发放,还发奖牌,做得不好的人家少发或不发。”蒋燕峰说。
去年,村里一位张老太乱抛乱撒乱堆垃圾。村委会工作人员几次督促无效后,便在村民小组的公示橱窗里张贴她家门口乱堆垃圾的照片,并扣发了部分环保福利金。张老太很快主动找到村委承认错误,并进行了改正。
在许多村民看来,环保福利金哪怕被扣掉一点点,在邻里间的名声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岑村的卫生保洁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在人人参与共建的基础上,由此引导村民培养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早在整治规划编制过程中,村委会就让村民充分行使自主权,参与方案优化改进的讨论,结合实际情况提意见或建议。
岑村村委会先后组织26个村民小组长、800名家庭户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交流,然后由小组长召集村民商量,每个村民小组形成环境整治的整体思路后,再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商讨,逐步优化整治方案。
像岑村一样,近年来,洛阳镇许多村庄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十分注重发挥村民的自主性来推动共建共治。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蒋健是村里一家企业的老总,也是岑村党支部书记。他任书记,不仅不从村里拿一分钱工资,村里许多工程项目自己还主动贴钱。在岑村广场的公示牌上,他以29.3万元的捐助总金额高居榜首。
在蒋健的带领下,无论是在本村兴业还是在外地办厂的企业家,都纷纷慷慨解囊,有的一次性大额捐助,有的每年捐助固定金额。
为了专款专用,村里设立了专门的“光彩基金”账户,所有的捐助金都汇入这一账户,由村委会统一用于配套支持村庄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项目。
东尖村党支部书记沈建忠,除了出钱,还在炎热夏天带头在河道整治工程的工地干活儿。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发参与到工程建设中,为河岸的生态护坡打木桩、回土。
62岁的顾伯治便是工程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整治之前的东尖引河几十年没有清淤,河水黑臭,整个河岸都塌陷了。听说要进行整治,村里大伙儿都认为是好事情,非常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沈建忠看来,实事要做实,好事要办好,要争取村民们的支持配合,自己就要先带好头,身教甚于言传。
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整个整治工程包括建设河道生态护坡、氮磷拦截和一个日处理能力55吨的污水处理站,牵涉到80多户人家、6000多平方米自留地。
有村民种下的果树已经在挂果了,但每户人家都按照村委会要求,该迁的迁、该移的移,每株果树仅象征性地收取了一点补偿费用。为了有地方堆放淤泥,还有村民贡献了自家6亩鱼塘。
要项目的多了,推进速度快了
村庄环境整治带来实实在在的环境变化,激发了村民改善环境的自觉性。
以东尖村为例,东尖引河东西段整治工程完成后,村民们觉得后河环境好了,希望前河也能美起来,纷纷向村委会要求整治扩容,希望整治东尖引河南北段。
记者从东尖村委会了解到,这一整治项目即将启动,目前已经争取到了区、镇400万元经费,村里将再自筹100多万元配套支持。
据武进区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像东尖村这样“要”项目的村庄,在2015年变多了。大家也开始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要求,项目推进速度大大加快,现在类似的新项目还没启动,就有村委会过来打听希望自己的村子能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