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光明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不掉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月8日就机关企事业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定点扶贫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如何打赢这场全面脱贫的硬仗?《新常态•光明论》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伍振军。
脱贫攻坚如何冲刺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十三五”实现全面脱贫是党对人民所做的坚实承诺,而要在今后五年内实现7千多万人脱贫,难度不可小视。根据扶贫效应递减规律,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难点何在?伍振军表示,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把这7千多万人精确地筛选出来?目前国家层面的扶贫大数据正在加紧完善,对7000万贫困人口在哪、在什么区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有什么需求、怎么帮扶等信息进行建档立卡。
伍振军指出,通过这些贫困人口家庭情况,个人收入、健康、教育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农村土地资源等情况的全面统计可以找到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只有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才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赋能”实现真正脱贫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目前,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70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六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个省区。
刘世锦指出,贫困地区需要外部协助创造良好的条件助其脱贫,但最终实现全面脱贫还是要靠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当然他们也有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五中全会所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刘世锦表示,要让贫困人口永久摆脱贫困,找出可以促其自我发展的路径非常重要。只有赋予贫困人口更多能力,通过贫困人口自己的努力、增强造血机制,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才有比较好的基础,这样的脱贫才具有可持续性。
分享摆脱贫困的中国经验
定点扶贫是中央单位积极参与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有力抓手,30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多年来,各有关单位围绕定点扶贫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单位达到320个,实现了对贫困县的全覆盖,累计向贫困县选派挂职干部1266人次,投入帮扶资金69亿元,帮助引进资金363亿元。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伍振军表示,不能光靠财政投入,全面脱贫更大的信心自于农村改革红利的释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共有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十二五”期间,我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00多万人,5000多万人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可以说,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成就不是国家财政投入取得的,而是通过改革发展取得的”。伍振军指出,改革是最大、最成功、最有价值的经验。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减速换挡、调结构转方式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为农村改革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次“十三五”期间,改革方法论进一步成熟,改革路径逐渐设计好并慢慢完善。伍振军表示,只有农村改革红利的释放为扶贫才能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这也倒逼了农村改革。
深化改革是全面脱贫的强心剂
“十二五”时期,我国实现脱贫9500万人,“十三五”时期的脱贫目标是7000多万,但“十三五”时期的有利条件比“十二五”时期好很多。在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带动下,一些过去发展缓慢的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现在也进入相对发展比较快的阶段。而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国家财力完全有能力实现“五个一批”中最后两千万贫困人口的财政低保兜底。
目前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也在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正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从过去大水漫式的扶贫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扶贫效率大大提升。刘世锦表示, “十三五”全面脱贫一定能实现。
同时,七千多万的贫困人口是一个很大的数量级,仅仅是资源要素流动促进全面脱贫,就可以成为“十三五”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统计,2012年我国农村净资产约127.3万亿元,其中农民住宅估算为24.0万亿元,农民宅基地估算为37.0万亿元。按照农村7亿人计算,人均农村净资产18万元,人均住宅房屋和宅基地资产9万元。同样,贫困人口手里也有这些农村资产,但现在资产大部分固定在农户和村集体手里,成为“沉睡的资本”。
目前包括贫困人口的农村住房和宅基地资产难以流动,不仅造成农村产权资源错配或闲置浪费,而且影响了城镇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伍振军指出,如果把七千多万贫困人口人均9万元的住宅房屋和宅基地资产流动起来进入市场,我国GDP可增长6万亿元,拉动GDP增长近9个百分点。当然这需要深化农村改革才能做到,而七千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后实现的投资、消费等,对经济增长贡献则更大。(光明网记者张琳)